这是一次充满传奇色彩的党课;这是一次穿越了80年光阴、2000公里旅途的党课;这是一次在百年党史上发挥着特殊作用的两个“特区”的精神牵手——以奋斗之名的薪火传承。
76岁的侯秀珍,坐在距离深圳两千公里之外的延安南泥湾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面对镜头侃侃而谈。这一天,来自陕甘宁革命老区的“红色网红”的侯秀珍老人以线上直播的方式开启了她在深圳经济特区第一次深圳线上党课之旅。
侯秀珍的公公是三五九旅七一九团战士刘宝斋。16岁参加革命的刘宝斋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随后编入三五九旅七一九团九连担任副连长。1941年,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刘宝斋便是当时第一批走进南泥湾垦荒的人,大生产运动结束后,他就留在那里继续建设南泥湾。
“1941年在南泥湾开荒种地,他们从没有吃到打窑洞,从挖草棚到最后自己动手有吃有穿种洋芋,养一大群鸡鸭鹅,什么都有了……”随着侯秀珍的讲述,波澜壮阔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往事,闪现在人们眼前……
老撅头见证奋斗历史,新时代讲述薪火相传
侯秀珍家里珍藏着一把老镢头。这把老镢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时,侯秀珍的公公刘宝斋就用它战天斗地。
“当时来的时候,没吃没住,我公公一群红军到这儿吃的是野菜,是树叶子,没有盐,没有粮。”侯秀珍说。当时,在中共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指示下,三五九旅的战士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且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自己动手建窑洞、搭帐篷、挖野菜、制农具,逐步解决了吃住和生产资料问题。
一把把老镢头,一曲曲凯歌传。经过艰苦奋斗,昔日荒草丛生、沼泽遍地的烂泥湾已然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听着公公讲述南泥湾的故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侯秀珍的心里慢慢扎下了根。刘宝斋开荒时用过的老镢头,也一直被侯秀珍当“传家宝”珍藏着,它见证了浩浩荡荡的南泥湾大生产,也记录着一个家庭的家风传承。 “要手干净、心干净,做好事、办实事,这样才能守得住父辈们打下的红色江山。”侯秀珍的话语铿锵有力。
谈及“两个特区”,侯秀珍老人同样洋溢着笑容:“我们中国人要有特区精神。南泥湾精神,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深圳特区的发展历程也彰显了同样的道理。今天,我们也要向你们深圳特区学习,学习先进、创新,学习你们拼搏的劲头。”直播最后还安排了线上问答环节,观湖街道的“学生”们争前恐后,踊跃提问,“侯老,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您认为新时代再提艰苦奋斗精神,有哪些含义?”“从红色精神到奋斗文化,您觉得在南泥湾、在观湖,如何传承红色精神呢?”侯秀珍则表示,艰苦奋斗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要以“干出一番事业”,来实现对红色精神的最好实践。
结对共建上党课,互学互促互提升
此次“云党课”,是观湖街道与南泥湾探索党建创新共建的一项重要尝试。“延安南泥湾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沉淀丰富的精神资源、人文资源和历史资源,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仍对我们党员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和意义,特别是南泥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我们推动“双区建设”来说,必将是价值巨大的红色动能”,观湖街道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邀请侯秀珍为全街道党员上党课、学党史、云上“充电”,只是今年云党课的第一步,接下来还将继续邀请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院等机构的老师、讲解员等为大家带来更多线上党课,同时,观湖也将选出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党建工作经验的社区老党员、党员干部,为南泥湾带来富有深圳观湖特色的“云党课,讲述新时代的奋斗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延安、南泥湾都是非常响亮的名字,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更是一段不朽的传奇。同样,深圳特区有目共睹的经济发展奇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缩影,折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观湖街道组织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自三月份两地确认党建共建创新以来,观湖与南泥湾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云党课、社区结对共建、延安南泥湾奋斗精神图片展等活动都在紧锣密鼓推进中。除了这些以党建、党史教育为主的内容外,接下来还有南泥湾特色农产品推介会、云联欢等居民群众可参与的项目,“希望大家在党史学习之余,还能够欣赏到观湖、南泥湾的优秀传统文化,品尝当地美食。”
(原标题《观湖云党课:让红色精神与奋斗文化在“云”间传递》)
编辑 许舜钿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党毅浩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