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5楼看着不远处的校园,马东蔼、徐淑琴夫妇满脸幸福。徐淑琴指了指校园一角,“我们以前的家就在那里,现在变成了美丽的校园。没想到4年前描绘的蓝图这么快就实现了。”
不远处的校园便是去年9月已经开学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4年前,在中大土整项目启动后,当了一辈子教师的马东蔼、徐淑琴夫妇毅然决定支持项目,早早签署了补偿安置协议,成为整个项目组100多户业主中第二户签约的业主。
马东蔼、徐淑琴夫妇在翻看老照片。
完成签约后,在他们即将拆除的旧屋里,老两口在和记者聊天时很坚定地说:“大家都不想离开自己生活习惯了的地方,但中山大学落户光明意义重大,作为老一辈的教育人,为新一代的教育事业挪地方,这是责无旁贷的。教过的很多学生都在努力为光明发展做贡献,做老师的,更不能走在别人的后头。”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4年之后,马东蔼、徐淑琴夫妇曾经的旧屋已经融进中大校园建设中,当初勾勒的蓝图都一一兑现,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开学,马东蔼、徐淑琴夫妇住进了崭新的花园小区。得益于大项目的带动效应,社区周边的变化也日新月异。不仅有了中山大学,中大附属配套学校,还多了公园、老人中心等许多配套。
老两口家里的桌面上摆着几本书,马东蔼有点不好意思地介绍,这是他从家门口的书吧借来的。“我们家门口有了简阅书吧,他喜欢看书,就经常去借书,方便得不得了。”徐淑琴说。
“几十年一眨眼就过,如做梦一般。曾经,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家门口就有高水平学府,这感觉太好了。”坐在宽敞亮堂的客厅,马东蔼、徐淑琴夫妇不由感叹,在光明生活了几十年,每条街、每间铺都记得清清楚楚。这几年的大建设,新羌社区变化很大,几天就有一个新变化,有些邻居搬走后再回来,经常就“找不着路”。
四年前,当记者问及老两口的心愿时,他们说希望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早日建成,让莘莘学子早日受益。
这一次,望着远处已经开学的中山大学校园,老两口笑着说,希望孙女以后能考上家门口的名校,再续他们一家和中大的情缘。
(来源:宝安日报·光明新闻)
编辑 姚静霞 审核 汪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