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政观察︱湄公河国家官员为何一起上网课学深圳经验?
深政观察
2021-04-01 23:22
收录于专题:深政观察

从3月30日到4月1日,连续三天,每天上午,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的政府官员都会准时“上网课”,课程内容是“深圳经验”。

所谓“网课”,是“共享经济特区建设经验”培训的第十期,由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联合湄公学院面向澜湄国家负责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政府官员、经济特区及自贸区管理方开展。

旁听部分课程后小政感到,湄公河国家政府官员对于“深圳经验”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深圳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 的发展经验,正为湄公河国家建设经济特区提供鲜活案例与有益借鉴。

深圳经验为何吸引湄公河国家?

几位授课专家向小政揭示了深圳经验的独特价值。

由于历史原因,第三世界国家或多或少都面临一些共同挑战,比如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较低层次,对国际标准与规则的制定权和话语权较弱,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等等。在类似的背景和环境下,中国找到了一些突破,而深圳在很多维度上是这些突破的领跑者,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到创新驱动发展,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全方位发展等转型。

与此同时,深圳经历了一个城市从无到有再到高质量发展的所有发展历程,以及从“三来一补”、OEM代工再到制造业升级,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结构转变,有从零开始逐渐参与、融入、引领全球产业分工的完整经验。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的不少国家和区域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正寻找独立自主、摆脱贫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在寻找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案例时,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注意力投放到依靠建设特殊经济园区推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来,而深圳恰好是我国特殊经济园区体系中设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开发运营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湄公学院是本次培训的合作方,其执行院长素立言·威奇叻坎认为,这种学习培训对于促进澜湄地区的商业格局现代化有乘法效应,最终将以更加开放的国内和对外贸易以及积极的外国直接投资为特征,造福该地区的人们。 哪些深圳经验最吸睛?

小政注意到,每节课最后,都会留给学员们一些提问时间,这往往是课堂氛围最热闹的时候。提问一个接着一个,让原定3小时的培训频频“拖堂”。

从学员们的提问中,小政发现,经济特区是高频词。“在湄公河流域国家,怎么做自己的经济特区?”“中国政府在经济特区以及自贸区方面做的最成功的一点是什么?”“经济特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标准?”“中国如何助力未来经济特区发展?”……不难看出,经济特区这一发展模式是学员们希望向深圳学习的重要方面。

深圳专家分享了精彩见解。如在主题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经验与借鉴——以深圳前海蛇口片区为例”的培训后,一位老挝官员询问湄公河国家如何做经济特区,授课专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副所长王振建议,要先做好法治保障,营造好的营商环境,同时要明确政府和企业的事权、各自行为边界,利用本地市场来吸引外资等。

除此之外,如何激励人才,如何吸引外资,如何发展科技,如何建立跨境经济区等等问题都被各国官员问及,而深圳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案例不断被引用、剖析,成为深圳经验的生动诠释。

为何共享深圳经验?

分享深圳经验,对深圳意味着什么?

今年3月,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一篇纪念澜湄合作五周年的署名文章中点名肯定了“深系澜湄”的一个项目:“太阳村”。

小政了解到,“湄公河太阳村”项目充分发挥了深圳的技术和企业优势,为柬埔寨和缅甸村庄引入太阳能光伏技术和设备解决用电难题,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深圳在新能源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应用。

小政认为,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窗口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发展成就,积极参与我国同湄公河五国的经济合作与民间交往,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深圳智慧、深圳力量,也有利于助力深圳建设“一带一路”枢纽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为打造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添砖加瓦。

可以说,深圳参与澜湄合作,既符合发展需要,又独具优势,助力深圳企业“走出去”,通过产能产业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发展共赢,通过人文交流促进经验共享、民心相通。

深圳经验或许会像澜沧江水一般,为湄公河国家的发展注入活力。

(原标题《湄公河国家官员为何一起上网课学深圳经验?》)

编辑 周梦璇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党毅浩 李怡天

(作者:深政观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