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东江》:致敬红色滚烫的岁月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2021-03-19 23:15

3月19日,“湾区主旋律文学与红色文化传承——《日出东江》”出版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活动中,来自深圳、惠州的多位专家学者和评论员,就《日出东江》的创作意义和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该活动由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海天出版社和惠州市文联共同举办。

《日出东江》是一部由深圳作家田粟创作、海天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旨在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上出一份特殊礼物。据了解,该作品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抗日救国为主题,故事以寻亲为主线,讲述阿好、阿蝉、顺女三个5到11岁的小女孩,因日军侵华战争,与家人失散,各自所经历的不同遭遇。小说塑造了刘胜、郭趸、毕罡、鬼手、桂婶等一批有血有肉的普通百姓,他们心系国家民族命运,饱含家国情怀,坚持长期抗击外敌,最后在共产党东江游击队领导下,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取得了彻底的革命胜利,警醒国人勿忘国耻、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党组成员张晋文表示:“《日出东江》讲述的是发生在东江流域的红色历史故事,惠州与深圳同属东江流域,同饮东江水,小说讲述的正是我们自己的红色历史故事,作为大湾区框架之下的惠州和深圳联合举办“湾区主流文学”研讨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为湾区文艺交流与合作开创了局面、树立了范例,希望深惠两地文艺机构和文艺工作者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合作与交流,为促进湾区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贡献,以文化促进经济,助力湾区建设。”

故事源于生活,创作结合虚实

《日出东江》是一部历史文学作品,它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开展创作。在历史事实大框架下,抽象创作出了其中众多的小说人物。

研讨会上,田粟表示,《日出东江》创作灵感来自于现实。“主人公阿好和阿婵都是现实的人物,书中寻亲的情节讲述的正是她们的故事。特别是阿好,她凭记忆在广州找回失散的家人这个情节基本是原封不动地来自现实。”其次,作为深圳本土作家,田粟对东江纵队抗日事迹尤为感兴趣:“故事的大背景,东江纵队抗日事迹,尤其营救文化人士这块,历史上也是有的。作为广东人,东江纵队是我们的骄傲,是巨大的历史财富,更是我们的精神源泉。” 

“他们是处在那个历史时代里无数中国人的生活、遭遇和思想的浓缩,我正是通过刻画这些抽象出来的小说人物来衬托那个时代,体现东江纵队的爱国、救国运动,以及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革命运动的贡献和意义的。”田粟说道。

情节跌宕起伏,可读性极强

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该书故事情节跌宕、柳暗花明,语言简练、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较高的历史、文学价值。

惠州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安想珍表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本书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代表作,极具先进的时代性。同时,其接地气的叙述方式,有富含可读性和趣味性。

“在大历史的动荡下,其实是一个丰富而生动的民间世界,那是一个个小历史的组合,作家田粟在《日出东江》中提供了可以感觉、可以触碰的历史。”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副研究员刘洪霞在活动中表示,“这种民间性的表达,仿佛为作品插上了翅膀,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与可读性。《日出东江》中塑造的民间世界不仅具有传奇性,更有丰富的细节性,岭南地区民俗元素舞狮子、渔灯舞比赛的加入,以及当地百姓与日军比武,更加证明了历史场景的真实。”

在海天出版社编辑部主任胡小跃眼中,本书很好地将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通过真实可信的人物,反映出了湾区一带的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革命胜利的过程。“我觉得红色题材尤其要讲究艺术,并不是说题材重要就可以忽略在艺术标准。《日出东江》用了很多地方色彩的语言,这是很好的一个特点。我有幸编过田粟老师两部作品,发现他的创作热情非常高涨,生活节点很丰富,艺术灵感和文学想象力也很丰富。就像这本书,书中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正面抗日,另一条是侧面反映;一条是充满阳刚之气,悲壮大气。另一条是情感细腻、悲天悯怀,充分说明了抗日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三个主要思想致敬沸腾的岁月

而在田粟心中,他更想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三个方面的主要思想。

一是体现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刘胜等人早年加入义和团爱国救亡运动,一度寄希望于当时的清朝政府,结果其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却被他们所维护的腐败王朝与侵略者联手绞杀了。作为义和团运动的幸存者,刘胜等人在东江流域西岭村隐姓埋名,后来又把抵御外敌的希望寄托在了军阀和国民政府身上,甚至是寄托在了搞封建迷信的慕容聪身上,结果不仅再次让他们失望,还差点搭上了他们的身家性命。直到他们遇见了一支活跃在东江流域的共产党抗日队伍,也就是东江纵队,他们才又重燃了希望,找到了真正的出路,并最终实现了救国之愿,彻底打败了侵略者。

二是告诫人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阿好、阿婵、顺女,几个幼小的女童,她们本应在父母亲的怀抱里享受父母的呵护与温暖,但她们的家却被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炸得粉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铁蹄将她们与亲人冲散,使得她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落得了被贩卖、被欺凌的境地。

三是和解与和平是全人类共同的心愿。小说中,一个遗留在中国的日本老兵,在被救助后,自愿选择留在了这个曾经被他们伤害过的国家,用自己的劳动回馈这个国家和人民,这对他是一种救赎,而对中国人民而言,却是一种宽恕。这是历史的潮流,也是两国人民由衷的希望和选择。作品中的这种和解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中日两国之间,还体现在民族内部矛盾化解之中。作品中陈村百岁长老福荣叔临终时,对陈村与西岭村过往恩怨所发出的感叹——兄弟阋于墙!就是典型的范例。在此,我们衷心祝愿世界和平,海峡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

“除上述三个主要内容外,作品还埋下了一个伏笔,用来比喻当时中日两国的战斗力和民族性。这个伏笔就是刘胜、郭趸、毕罡、鬼手等人与日本战俘小野的比武,以及阿婵与遗留在中国的日本老兵的搏斗,通过对他们较量过程中胜负反转的描述,映射出了两个国家内核的差异:日本狂妄自大,意图先发制人,急于求胜,但却后继无力,从而注定了他们的失败;中国人民含蓄、谦让,不主动挑战,但却隐藏无穷的潜能,做到厚积薄发,后发制人,从而注定了胜利最终必定属于我们。”田粟激动地说。

【读特+】

作者田粟,本名廖建明,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个人已先后出版《暮春》《葫芦记》《追逐纯粹的人》《小龟传奇》《山脚下的女人》等长篇小说。《葫芦记》获2020年广东省第九届民间文艺著作奖三等奖。

编辑 范锦桦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