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深圳报业集团”的故事 | 宝岛,故事总在某个角落等着我

2021-03-19 11:14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摘要

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返乡,他回到阔别40多年的山东老家时,看到的是父母亲长满青草的坟莹,以及写着自己名字的发黄的烈士证书……当我把于冠华父子的故事写出来刊发在晶报上时,很多读者感慨

马骥远

2016年11月下旬,马骥远(左)在台中客家庄采访台湾最后的樟脑家族吴家。

“你最近没去台湾?”“你什么时候从台湾回来的?”

最近几年,很多人见到我,都爱这么问。作为一个在深圳报业集团成立那年进入晶报的老记者,我几乎做过除文体以外所有领域的采访工作。但是在不少读者的眼中,我大概就是一个——驻台记者。

我想,这多半是因为,我在为期3年半的驻台记者工作中,给读者们讲述了一些好听的故事的缘故吧!

作为地方媒体的驻台记者,首先需要明白的,是自己该做该关注些什么。

台湾政坛的波诡云谪,蓝绿阵营的明争暗斗,自有新华社、央视等中央媒体的权威报道;宝岛的美景、美食,各路文青的游记汗牛充栋,前人之述备矣。

记得龙应台说过,台北(其实远不止台北)街头每一位70岁以上的老人,都有一部颠沛流离的家族史。我想做的,就是把这些埋藏在寻常巷陌的故事挖掘出来,讲给读者听。

谁都会说“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那么我想知道的是,除了这个标签外,真实的台湾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我要走遍台湾的都市偏乡,去寻找各种关于台湾的鸡汤文、游记中看不到的真实一面。

我相信,海峡两岸无法割裂的纽带和连结,就蕴含在我要寻找的东西里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游走在台北的街头巷尾,我来到台湾全岛各县市,总是能在某个角落,与一段故事不期而遇。

与曾经著名的歌手于冠华餐叙,才知道这位“外省二代”的父亲,不但是国民党老兵,同时也是解放军老兵,还是大陆曾经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一个20世纪中国人的生命轨迹顿时浮现在我眼前:因为饥饿离家,遇到革命队伍,成为解放军战士,却在1949年金门战役中受伤被俘,被迫加入国民党军队,在台湾娶妻生子。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返乡,他回到阔别40多年的山东老家时,看到的是父母亲长满青草的坟莹,以及写着自己名字的发黄的烈士证书……

当我把于冠华父子的故事写出来刊发在晶报上时,很多读者感慨:这样一个台湾普通人家的家史,不是20世纪中国人的故事的缩影吗?

在高雄市仁武区的一间破旧民房,我找到了在社交网络上认识的朋友张世栋,他是一个靠呼吸机维持生存的重症肌肉萎缩症患者,他是一个台湾少数民族人家的弃儿,他还是1949年来台的93岁抗战老兵张振华的养子。这样一个由外省老兵、本省妻子、本省少数民族养子组成的非典型家庭,难道不是“两岸一家亲”的真实写照吗?

在地广人稀的花莲农村,我遇到了从台北来的张棊桓、冷孟臻夫妇。两夫妻放弃了在台北高薪的工作,迁居乡下,种田为生,只是为了让女儿过一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打造一片“有机”的农田。还有台中客家庄,台湾最后的樟脑家族吴家,苦苦坚守着岛内最后一个樟脑作坊。

作为处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大陆人,我们可能难以模仿这些生活状态,但是,你必须去试着理解,才能感知诸多台湾同胞的所思所想。

(作者马骥远系晶报焦点新闻部副主任)

编辑 瑜文 审读 李诚  审核 赵偲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