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辑|做编辑如烹小鲜
2021-03-15 15:22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陈丽婉

感言:我们的发声方式,未必高声呐喊,只是更加细水长流,在每个夜晩轻声吟唱。

采访中的陈丽婉(右)。

老编辑身上都有一股劲,穿梭在每个黑夜里,在执着与较真中前行。逐渐地,这股劲烙印成一种精神,凝聚成为深圳报业集团编辑们的气质。

2010年的冬天,我和一批同事进入筹备深圳都市报的创刊团队。那段时光,每天下午2点上班,凌晨2点下班,磨出一批版后再推翻、再改进。

对我来说,那时刚走出大学校园,满脸心高气傲,每天“必备“的动作,就是拿着各家媒体的报道与我的主任讨论,从报道的篇幅、版式到标题。经常,我俩因为对新闻的不同看法而产生分歧,她向我解释,而我又竭力想说服她,每每争得脸红耳热。坐在我们隔壁,每次都买两个馒头当晚饭的时政部编辑,也经常加入围观,眯着小眼睛,一边听一边乐。

也许是从那时养成的习惯,为新闻和领导争取版面,拍桌子红鼻子,该吵还是吵。不过也有规矩,选题会上自由讨论,过了凌晨,一切服从。偶尔遇上哪个版面做得不好,下了班仍泪眼汪汪。几个同期的“学员”也就成了好玩伴。那时我与小伙伴们同租住在报社附近。即便回到家,也会继续讨论。新闻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理念。大家讨论起一个选题诞生的前因后果。这一聊,往往到天亮。

现在想想,当年的创刊,与今日流行的创业颇有相似之处。一群年轻人,从全国各地而来,跟着几个“老人”干得热火朝天。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小小的热爱,在付出中得到满足。而老编辑们对容纳不同意见的宽容度,也给每一个年轻人最自由的成长空间。

时间过得很快,陪伴这六七年夜班生活的,是一个又一个用心编辑的版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习近平总书记在“11•7”讲话中的“四向四做”也强调,要坚持正确新闻志向,提高业务水平,勇于改进创新,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

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小编辑逐渐也像厨师那样,在慢慢摸索中,学会怎么掌勺、怎么控制火候、怎么荤素搭配。遇到半夜突发重大新闻时,那是清蒸最时鲜,洒上几粒葱花,马上“出锅”;遇到事件性调査新闻时,那是讲究量大完整而详细,仿佛端给读者的是一只烤全羊,既要有事件全貌,又要把最精华的部分提炼出来,让“这道菜”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偶尔新闻淡的时候,那编辑发挥的空间就更大了,可以玩点小花样,结合网上的热点,给读者换另外的角度看新闻。偶尔,我也会在早高峰的时候搭乘地铁,看着每一个埋头细读报纸的读者,就像厨师看着食客在自己面前品尝自己的菜肴。哪个版面读者停留的时候长一点,哪个版面最受欢迎,编辑们回去,再细细调整。

如今为新闻发声的渠道越来越多,还原事实的方式,多元而丰富,这是好事。作为编辑,我们的发声方式,未必一定是高声呐喊,只是更加细水长流,在每个夜晚轻声吟唱。

(作者陈丽蜿系深圳报业集团名编辑,深圳都市报编辑)

编辑 夏吉贵  审读 李诚  审核 刘思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