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辑|国际政要专访:创造性提问进攻性倾听

2021-03-12 19:36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摘要

在深圳通往全球创新之都的征途上,如何将国际名人的前沿思维与领先资讯呈现给读者是一名主流大报外事记者的重要使命。新闻报道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促进整个世界的相互认知和理解,推动深圳更好地融入全球化浪潮。

孙锦

感言:在深圳通往全球创新之都的征途上,如何将国际名人的前沿思维与领先资讯呈现给读者是一名主流大报外事记者的重要使命。新闻报道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促进整个世界的相互认知和理解,推动深圳更好地融入全球化浪潮。

2016年11月12日,作者孙锦(左)在专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

“媒介即讯息”。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日,信息的数量级达到前人无法想象的程度。作为一名资深外事记者,我一直试图以世界眼光,通过对国际名人政要的专访为城市管理、产业发展、市民生活提供更多国际化经验,为深圳融入全球化大潮发挥媒介的独特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作为主流媒体的记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优势做有影响力的报道,从而不断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和公信力。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当下盛行的新媒体,受众对于名流政要深入了解的渴求从未消减过。学会有策略性地提问、有进攻性地倾听,找准“痛点”,方能写出具有价值品质的精彩专访。

总结以前数次专访的体会,我认为,一流的国际政要专访必须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一个制高点上,绝不是隔靴搔痒的泛泛之谈,而要能围绕某一个富有读者兴趣点的问题,层层深入,击中要害,从而敏锐探究时代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因素和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怎样提问与回应——随机应变和有创造性

国际政要的独家专访,经常会被外方的新闻官要求严格按照提纲进行,但出于多次专访的经验,我知道,有时候在采访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火花”,不能完全遵从提纲进行提问,而需要随机应变,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足够幸运遇上一位善于表现的被访人,比如恰好问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时,他们会在一个问题中引出另一个更有意思的话题并就此展开,使专访完全变换一种思路,获得一些独家的猛料。

2016年10月,在对俄罗斯副总理兼俄总统驻远东联邦区全权代表尤里•特鲁特涅夫的专访中,开始几个问题,也许对外交辞令习以为常,他的回答都是比较程式化的,而在问到第三个问题时,我发现被访者渐入佳境,开始说得眉飞色舞,意外地听到副总理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就是“俄罗斯高科技正在向前沿生态技术转型”。尽管当时专访的主题定在了远东联邦区自由港和经济特区建设上,但我敏锐地立即将这一新话题展开,并结合深圳的情况向他进行深入提问,恰好这似乎也说到了他的兴趣点上了,副总理的回答立刻变得妙语连珠,充满热情,以至于采访已经接近尾声时,俄方副总理办公室新闻官又在我身后悄悄地让我就与之相关的另一个话题继续提问副总理。

而在2012年前往美国洛杉矶市对其市长安东尼奥•维拉莱戈沙进行的专访更是充满了戏剧色彩。采访进行过半时,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突然来电,市长秘书走进办公室告知:奥巴马总统的电话两分钟后将接入。市长随即确认通话大约时长两至五分钟,然后告诉记者,很抱歉要暂时打断一下,大约五分钟后再继续接受采访,一定会回答完所有问题。而笔者也就在市长与总统通话的五分钟里,因为总统来电引发“灵感”,临时加问了关于奥巴马力推的一个有关中美合作计划的问题,市长也就此话题侃侃而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原定半小时的采访进行了近一个小时。

“创造性”主要是为了抓住读者。专访记者代表背后的读者,以对话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在专访中展现的知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在提问时可以纵向拓展采访的范围和深度。采访者的知识基础越广,被访者的回答才能越精彩。

二、怎样成为一名职业倾听家一一有进攻性地倾听

在采访时,总有一些记者获得的信息要比别人多,这并非全靠机智获得的,而是采取一种有进攻性的倾听——努力抓住对方的谈话要点,然后迅速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不仅是语言表达上的,还包括用肢体语言去鼓励对方。尤其是采访国际政要人物,西方人更注重肢体语言的表达。

在对嘉宾采访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遭遇“到一些突变,却又总是非常期待这样的“惊喜“O有时带着事先做好的功课和采访提纲,如果又遇到一位惯于媒体采访、“戴盔穿甲”的被访人,专访很有可能就这样按部就班地开始与结束。我会在对话中“来回穿梭”,利用多余的时间记录要点,温习先前的谈话细节,把谈话者的想法与其他想法比较,思考一些新的提问。因此,最优秀的倾听者的思维速度往往快于谈话者,并领悟谈话的要点,从而赢得真诚的回答。

“倾听”意味着关注采访对象提供的一切讯息,并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讯息而进行互动,专访过程更像是一场对话,而不只是一个记录的过程。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的两度专访,我在采访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中国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活动等等,试图找出一个独特的视角展开采访,最后,我决定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人文视角展开对话。事实证明,这的确是博科娃总干事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在采访中,前几个问题是相对例牌式的国际文化教育交流等内容,总干事的回答很简要。当问及“作为一位女性,您在推动和领导教科文组织工作中具有怎样独特的优势呢?”,她露出笑容,随即侃侃而谈,谈到了女性的细腻对0常工作的推进作用,谈到了如何在全球推进公平教育机会,消除教育中对女性的歧视……接下去她还会不时询问我身处这座城市的感受,专访的气氛立刻变得很活跃,所以,经常做专访的记者一定要学会当一名职业倾听家。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11•7”讲话中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我力争做一名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新闻志向,提高业务水平,勇于改进创新,深入挖掘外事资源拓展国际人物新闻报道,为推动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作者孙锦系深圳报业集团名记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政治新闻部记者)

编辑 瑜文 审读 李诚  审核 赵偲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