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水拆违整治任务完成率100%,南沙擦亮滨海新城名片

广州日报
2021-03-12 17:08
摘要

拆违是治水的重要环节,面对违建拆除“硬骨头”,广州南沙区以市总河长5号令、8号令为抓手,大力推进河涌拆违攻坚,并取得显著成效。

广州南沙凤凰湖碧道。

生活在水乡,广州市部分南沙居民习惯沿河而居。然而,早期居民报建程序并未完善,导致南沙区内涉水违建存量较多,河涌拆违任务重。拆违是治水的重要环节,面对违建拆除“硬骨头”,广州南沙区以市总河长5号令、8号令为抓手,大力推进河涌拆违攻坚,并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广州市总河长令第5号、第8号任务清单内涉及南沙区涉水疑似违建共4805宗,实际整治任务4793宗,已拆除整治4793宗,完成率100%。南沙全区共计完成涉河湖违建拆除整治9299宗,面积127.13万平方米。

抓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引

南沙区委区政府对拆违治水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持续高位推进。区委书记、区长多次主持召开拆违专题会议及联席会议,亲自部署拆违治水工作,下沉一线督导,协调解决拆违治水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2020年4月29日,南沙区召开区总河长工作会议暨拆违治水“百日攻坚”现场动员大会,区长、区常务副总河长董可出席会议并讲话,向全区9个镇街总河长颁发《广州市南沙区拆违治水“百日攻坚”任务书》。

2020年4月30日、5月14日、7月1日,南沙区各个相关部门组成学习调研团,分别前往白云区、番禺区、增城区现场调研学习借鉴兄弟区拆违治水工作经验。此外,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及河长办拆违治水调度联席会议,就市总河长令第5号、第8号有关拆违治水工作事项作出安排部署。

南沙区先后制定并印发了《南沙区贯彻落实广州市总河长令(第5号)暨强化拆违治水攻坚总体方案》《南沙区贯彻落实广州市总河长令(第8号)涉水违法建设拆除整治方案》,以方案为抓手,部署落实市总河长令第5号、第8号有关工作任务,持续有力推进涉水违法建设整治工作。

抓部门联动和挂图作战

南沙区河长办作为牵头协调结构,组织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水务局、规自局、生态环境局、土地开发中心等河长制相关成员单位严格按照职责分工持续高效推进拆违治水工作。为加强各镇街涉水违法建设拆除整治工作的落实和强化职能部门对镇街拆违治水工作的指导,落实“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有效促进了工作的快速推进。

为了加快厘清任务清单,对南沙全区302条河涌通过无人机正射影像、河道巡查视频结合的方式绘制各镇街所属河涌的巡河通道线,在作战图水务APP上通过地图展示的模式到现场核实涉水违法建设的实际情况,并进行信息录入。

印发实施《广州市南沙区河涌拆违治水攻坚工作指引》,并先后进行三次修订,《指引》明确了排查整治对象、整治工作步骤、补偿安置标准、销号指引及环境整治措施,同时组织专题培训,指导各镇(街)完成全区302条河涌“四必拆、五先拆”范围线的划定,各镇(街)依《指引》开展核查整治工作,挂图作战。

抓拆违攻坚和截污治污

南沙区结合区内实际情况及上级工作要求,聚焦河涌水质提升的治水本意,将违建拆除与工程整治相结合,参照《广州市南沙区河涌拆违治水攻坚工作指引》有关工作要求,由各镇街摸排确定拆除清单及截污治污清单,由区各有关职能部门组织镇街复核确定清单;完成拆除清单和截污治污清单后,由各镇街负责,以每条河涌为片区,每个图斑为单元,编制拆除方案、巡河通道方案、截污治污方案、补偿安置方案,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水务局、开发区土地开发中心审核。镇街根据整治方案和作战图,分类施策开展整治工作。

区河长办在一手抓拆违治水落实的同时,一手抓销号审核。针对销号工作,《广州市南沙区河涌拆违治水攻坚工作指引》对销号流程、销号材料等进行了明确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对镇街的销号资料进行审核,出具意见。在此基础上,区河长办组织督导督办组对上报材料进行实地复核,符合现场整治到位、佐证材料完备、部门审核把关等条件后同意销号。

抓督导督办和问责问效

河涌拆违后。

为确保各项河长制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解决拆违治水中的各种困难,推动拆违治水工作取得切实成效,印发实施《南沙区2020年市河长令重点专项工作督导督办机制实施方案》,区河长办以片区为单位相应成立了4个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水务局分管领导为组长,各业务骨干为成员的督导督办组。各督导督办组每天下沉一线督导,对有关部门和镇街有关工作推进不力或超期未完成等情况进行专项书面督办。

与此同时,制定了《南沙区贯彻落实市第5号、8号总河长令建立对协调推进拆违治水排名后10位镇(街)、村(居)级河长通报约谈机制实施方案》,每半月对拆违治水后10位河涌相关的镇(街)、村(居)级河长进行通报,要求提交履职说明,区河长办视情启动约谈和问责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南沙区将继续加大拆违治水工作力度,以碧道建设为抓手,打造南沙区碧水畅流、江河安澜的安全行洪通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廊道,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形成碧水青秀、水陆联动的“一环二核四带”的碧道规划结构,进一步提升全区的城市生态环境,绘就南沙最幸福的底色。

编辑 刘桂瑶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张露锋 王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