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156首京歌 当红老生于魁智畅谈“戏曲人生”
读特首席记者 杨媚 文/视频 胡蕾/图
2018-06-21 16:04

这是6月中旬的一天。深圳大剧院的外墙上,“首届福田京剧艺术节”的海报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

下午16:30,距离《太真外传》演出还有3个半小时,全体演职人员已经在后台集合。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于魁智、一团团长李胜素组织召开了班前会,对前一晚的演出效果、观众反响和当晚的注意事项等作了总结和动员。

这些年里,国家京剧院举行过多少场演出,这样的班前会就开过多少次,从北京驻地到世界各地巡演无一例外。用于魁智的话来说,“培养一个京剧观众要花费很大心力,伤害观众却非常容易,一旦偷工减料就会被看出来,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大意”。

于魁智接受读特记者的专访。

开完班前会,于魁智回到化妆间,从东莞慕名而来的几位票友激动地等候在门口。于魁智微笑着接过鲜花,并为她们在扇子上签名。就在等候化妆的间隙,于魁智接受了读特记者的专访。

3出大戏接连上演

经得起时间沉淀的才是经典

我们的话题从这几天的演出开始。此次于魁智、李胜素领衔国家京剧院一团参演福田京剧艺术节,连续带来三出大戏:《太真外传》《西安事变》和《智取威虎山》,是深圳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京剧艺术活动。

《太真外传》。

这三晚,从白发苍苍的资深票友,到穿着校服的中小学生,传统的京剧艺术在年轻的深圳可谓“圈粉”无数,还有不少珠三角地区的观众专程来深一睹于魁智、李胜素的舞台风采。在京剧进校园的活动中,孩子们的热烈反响更让受聘出任“福田区文化顾问”的于魁智感动。

“京剧是集大成者,综合了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体操等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的内涵在于颂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统剧目中体现仁义礼智信的比比皆是,新编历史剧《精忠报国》《杨门女将》等都弘扬了民族气节,现代剧则讴歌时代楷模、新人新事,这些都会在孩子的心里扎下根。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诗词、回归剧场、亲近传统艺术,传统艺术的回归势头喜人。”

与李胜素联袂《太真外传》。

如何能让京剧艺术再现往日辉煌,于魁智对此有着清醒而客观的认识。“过去京剧是‘一花独放’,现在戏曲艺术‘百花齐放’,让每个人都接受京剧是不可能的,以往‘十年磨一戏’的做法并不现实。”他说,“货卖给识家,戏唱给知音”,对于老一辈的戏迷,京剧已经注入他们的生活和血液,而新观众则需要培育,新时代的戏曲艺术必须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进行创作,内容应该是积极向上、凝聚人心的。

《西安事变》。

“比如《西安事变》创排至今每场演出之后都会根据专家和观众的反馈进行微调。我们追求立得住、唱得响、传得开,不能简单地用票房来衡量戏剧的艺术价值。这么多年来我的体会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众的回归,很多剧目会沉淀成为经典。”于魁智透露,国家京剧院正在创排“红军三部曲”:《半截棉被》《半条皮带》和《丰碑》。

《西安事变》中饰演张学良。

156首京歌推广戏曲艺术

《梨花颂》成广场舞“神曲”

许多年轻观众认识于魁智是因为央视春晚。十多年来,他不仅在春晚上演绎了无数京剧经典,还“跨界”演唱过羽泉组合的代表作《奔跑》,让许多人对这位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当红老生刮目相看,“顺带”就对京剧产生了兴趣。

事实上,于魁智一直在用各种方式不遗余力地推广和弘扬京剧艺术。他演唱了很多京歌,拍了京剧连续剧,还演唱了一些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他的心得是,“一定要多条腿走路”。

“我学习的时候给自己制定了发展目标:35岁之前是‘继承’,尽自己最大能力学习优秀的传统剧目;35岁之后是‘创新’,运用新的艺术形式来普及京剧艺术。京歌就是一个重点,这些年来积累了大概156首左右,比如《情怨》《说唱脸谱》《前门情思大碗茶》《故乡是北京》等,既不像歌也不像戏,创新运用了许多京剧元素,很受年轻观众喜爱。”

于魁智还特意举了《梨花颂》的例子。“《梨花颂》是我和胜素老师在2000年创排交响京剧《大唐贵妃》的主题曲,现在都成广场舞热门了,很多叔叔阿姨都在唱、在跳。虽然其中没有京胡也没有板鼓,但旋律是我们京剧的旋律,演唱也是我们京剧的方式,加上现代交响乐的烘托,能让大家都喜欢,这是让我们很欣慰的事。”

“春晚也好,京歌、电视剧也好,都不是为了经济利益,我们就是要利用不同场合、不同平台去宣传和推广戏曲艺术。”他说。

谢幕时热烈的观众。

46年坚守京剧舞台

坚信传统瑰宝不会被埋没

于魁智学戏的励志故事一直为戏迷津津乐道:他10岁在沈阳京剧院学员班开始学戏,13岁就成了主演,17岁排除万难只身赴京考取中国戏曲学院,得到叶蓬、李世霖、王世续、孔雁、何金海、刘福生等名师亲传,在学习杨派(杨宝森)剧目为主的同时,兼学了多出文武老生传统戏。

用一个数字就能体会他有多刻苦:一般人大学毕业时只学会了不到10出戏,他却学会了2、30出。于魁智笑说,这些都是在周末和寒暑假自学的。“从1972年4月3日开始我就没有离开过这个舞台,即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经历下海经商、出国留学大潮时,排练场改成舞厅了我都没有间断过练功,《四郎探母》《击鼓骂曹》都是那时候去老师家学习的。因为我坚信,前辈留下的这些东西不会被埋没。”

不知不觉中,于魁智已经从艺整整46年。“我现在积累了大概5、60出剧目,像《打金砖》我去年还在演、还在摔。不过,因为年龄和体力原因,专家建议我现在要避免武戏的一些危险动作。”

《智取威虎山》。

回望这46年所获得的成就,于魁智总结,关键就是“用心”二字。“无论是大小角色还是京歌创作,作为演员都要换位思考观众的审美需求,而不是自娱自乐。现在我在国家京剧院还担负行政工作,但每天练功吊嗓子是必须的。刚才从酒店来剧院的路上,我和胜素老师两个人还在对台词。其实我们合作了20多年,很多剧根本不用思考就可以唱下来了。但演员切不可有懈怠心理。观众走进剧院,如果没有达到预期观演效果,那他再也不会来了。”

编辑 郑蔚珩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杨媚 文/视频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