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中的“河套”

深圳特区报记者 许依妍
2021-03-05 08:07
摘要

短短两年间,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迅猛,吸引了世界目光

短短两年间,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迅猛,吸引了世界目光:昔日的老工业区、仓储区脱胎换骨,长富金茂大厦、深港国际科技园(广田国际中心)、国际生物医药基地、国际量子研究中心等高端产业平台拔地而起,涵盖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前沿性领域的一批重大项目在这里建成,一个有利于科技产业创新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实现创新要素便捷有效流动的科创园区已见雏形。

两年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港深在河套地区的合作范围分为深圳园区和港方园区,双方将共同构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合作区成为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被赋予了重大使命,一系列相关支持政策举措接连出台。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亲自点题、亲自部署“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顶尖科研项目抢抓先机领跑未来

记者日前探访园区看到,彰显科技魅力的完全现代、开放、舒适的办公大楼随处可见,道路、绿化、建筑物外表及第五立面全面提升。园区内,一辆快速行驶的自动驾驶汽车格外引人注目。

这辆正在进行路测的无人车来自元戎启行,该企业不久前宣布路测总里程突破100万公里,在全国自动驾驶行业引起了不小轰动。根据公开数据,该企业自2019年成立至今,已在深圳、武汉、杭州三地建立起一支50台规模的L4级自动驾驶车队,累计完成道路实测超100 万公里。

无人车是河套地区飞速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两年间,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加快转型升级,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方分院、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一批高端科研机构和组织平台汇集于此,规模效应初显。据统计,目前深圳园区实质推进和落地科研项目138个,生命科学项目56个,信息科学48个,材料科学9个,其他协同科目有25个,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步入发展“快车道”。

政策“春风”催生科研成果加快转化落地

在深港国际科技园E栋,占据6、7两层楼的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去年5月在合作区成立,深港智慧医疗机器人开发创新平台下刘云辉教授所带领的研发团队已于去年12月入驻园区。

“许多过去在香港难以完成的科研项目在这里可以轻松落地。” 团队负责人钟仿洵博士告诉记者,珠三角地区的零部件制造加工企业与相关供应商云集。入驻合作区以后,这些产自深圳、东莞等地的零部件唾手可得。

此外,政府提供3年免租的宽敞科研环境对他们而言也极具吸引力。“整个研究院汇集专门实验室3669.8平方米,仅一个模拟手术机器人的实验室就有130多平方米,这在香港是难以想象的。”钟博士坦言。记者注意到,研究院设有机器人研发实验室、EMC电磁兼容测试实验室、手术室环境模拟与验证实验室、智能生物医疗工程实验室等多个独立的科研空间,研究员正有条不紊地分头实验。

充裕的科研空间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据了解,入驻合作区以来,该项目团队在手术机器人、物流机器人、机器人抓取、视觉导航、控制等领域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相关技术已部分实现了产业化,开创了未来机器人、深慧视科技等方案供应商,并在联想、格力等智能电器行业得到应用。

“国家对大湾区产业协同尤其是深港合作发展的高度重视,也为地区合作科创项目提供了优质平台。这是我们取得成果的关键。”钟仿洵表示,科研成果的快速落地,离不开“政策春风”的助力。

据了解,合作区只有约4平方公里,包括香港园区0.87平方公里,深圳园区3.02平方公里。在前期规划中,科研空间的筹集建设成了重要突破口。深圳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硬件”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空间筹集,“软件”包括规划和政策,形成规划政策与土地空间相协同的创新体系。

去年,深圳市政府出台支持深圳园区建设若干意见,明确了产业布局。意见指出,深圳园区将聚焦信息、生命、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合作引进一批港澳及国际化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机构,落户一批国家制造业、技术及产业创新中心。这些产业既是深圳未来要发力的产业方向,也是香港基础研发的强项。在初具规模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上,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加速流转,为“河套”地区的产学研互动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贴心服务让重大项目跑出加速度

不久前,“e站通”综合服务中心在保税区内成立。这是深圳唯一能够“一站式”办理海关和地方政府服务事项的大厅,也是全市唯一能够实现深港跨境“一件事一次办”的大厅,为园区企业提供了一个国际化、场景式、互动型“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原本需耗时数月的货车跨境运输证件办理业务,在这里只需一天。要少跑路,也要“走捷径”。30年前为保税区的厂商以及物流贸易商所准备的一条“一号通道”,现已经批准向科研人员开放。该通道直通落马洲大桥,可快速跨越深圳河,穿行深港两地。

此外,深圳市政府针对合作区深圳园区制度创新的需要,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六个具有鲜明特色而且与国际创新制度相接轨的制度体系。包括“选题征集制”,每年都向一些产业前沿的企业征集需要在原始创新、核心技术创新, 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所需要投资的一些课题,在基础研究上,政府牵头来实施。

未来,皇岗口岸货检区接近40万平方米土地,将全部释放出来用于未来深港科创合作。毗邻合作区的南华村棚改项目已启动建设,将提供优质的生活配套空间,高标准打造国际人才社区。“河套”奔跑正在加速。

编辑 关越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范锦桦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许依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