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政谈 | 实力、颜值、气质俱佳,才是深圳该有的模样
读特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2018-05-28 09:22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便会发现,最近深圳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动作频频。

自4月3日以来,全市环保专项执法“利剑二号”行动开展得热火朝天,对涉水与涉气污染源实施“体检式”排查、“休克式”整治、“一证式”监管、“点穴式”执法;

为让“深圳蓝”成为深圳的靓丽名片,《2018年“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加紧实施,力争推动大气质量“好中更好、优中更优”,向国际一流迈进,确保2018全年PM2.5平均浓度不高于26微克/立方米;

“羊台山毁林事件”持续发酵,深圳市检察机关将该事件正式作为行政公益诉讼案立案,向相关执法单位发出《调取证据通知书》,并约谈多家行政执法单位,不一查到底决不罢休;

5月24日,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要切实把生态环境作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确保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在我市全面落实到位。

严肃表态和自觉行动背后,是一座城市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孜孜以求。

一、生态环境是“要命”的问题

对于我们来说,生态环境到底有多重要?

举个简单的例子。笔者的家乡是中部某省的一个县级市,已经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百强”。然而,由于工业污染严重“气质差”,空气质量全省排名倒数,最近被省环保厅约谈。跟同在深圳的几个老家同学谈及此事,他们的反应惊人相似:宁愿在深圳“负重前行”,也不愿回家“轻松吸霾”。所谓“环境就是吸引力”,在鲜明的对比中感受尤为真切。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此意义上,生态环境不仅是“养眼”的问题,更是“要命”的问题。它直接反映着城市发展品质的优劣,影响着市民幸福指数的涨跌,关乎着城市的发展后劲与未来竞争力。

党的十九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

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优美生态环境不能“缺席”。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是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的一个明确目标,充分彰显了深圳“先行一步”的意识和担当。

二、“实力”“颜值”“气质”俱佳,才是理想中城市该有的模样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情同手足”。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抛开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环境保护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而非包袱。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之而来的是,“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希望广东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坚持绿色发展,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和低能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成本支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正是深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

近年来,深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双提升”,资源消耗强度、污染排放总量“双下降”,经济与生态齐飞,美丽与发展共赢。去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5》显示,深圳位列“综合经济竞争力”排行榜第一,其中“宜居竞争力”排第七,“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排第四。也就是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深圳的一大优势和品牌,并源源不断地释放出强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如果还觉得不够直观,那么再来看看深圳的“生态特区”。大鹏新区是深圳的功能新区,同时也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它堪称深圳的“桃花源”,目前是深圳唯一不考核GDP的区。自成立以来,大鹏新区累计淘汰低端企业184家,超过建区之初工业企业总数的65%。但是,其空气优良率由90.2%提升到97.5%,PM2.5年均浓度由3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24.5微克/立方米。去年,新区年接待游客人数及旅游业总收入分别突破1000万人次和5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45.8%提高到69.2%。

从中不难发现,只要走对了路,“鱼和熊掌”并非绝对不可兼得,经济发达的城市也不一定是雾霾重重的。“实力”“颜值”“气质”俱佳,才是理想中城市该有的模样。

三、创新引领下的强势逆袭与持续进阶

“我选了一条河,全广东最差最脏的一条河——茅洲河。茅洲河的河长是我,请大家监督我。”一年前,市委书记王伟中多了一个新的身份——深圳市总河长、茅洲河河长。与他一同“上岗”的,还有深圳市148条(160段)河流的河长。通过治理模式与管理体制的创新,深圳为每一条河流明确生态“管家”,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立下“在3年内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的军令状。深圳全面推进治水提质,水环境越变越好。经过一年努力,茅洲河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初步实现不黑不臭,公众满意度90%以上。

众所周知,深圳是国内最年轻的超大型城市,但同时却是空间、资源、环境容量小市,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大城市病”,环境恶化便是病征之一。

如何破解“大城市病”?“创新引领是核心。”市委书记王伟中如是说。

今年2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深圳市以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深圳的担负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形成环境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的系统解决方案,依靠创新解决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

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不断进阶的创新,不是单纯的科技创新,而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的全面创新。“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关键就在全面创新。

比如,要推动绿色发展,从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就必须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进一步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就必须持续推进简政放权,研究出台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深圳去年率先试点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将环境高风险企业全部纳入强制责任保险范围,在保障人身、财产赔偿的基础上将生态环境损害纳入了赔偿范围,不断创新绿色保险制度,有利于扭转“企业违法污染获利,环境损害大家埋单”的局面;创造性地设立环境形势分析会制度,促成重点热点环境问题的解决,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完善具有深圳特色的环境监管模式和长效机制……

生态环境保护不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而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合唱。目前,深圳建立了11个环境教育基地和7所自然学校,环保组织140多个,志愿者超过2.2万人,环保志愿义工规模全国最大。今年6月,首届中国志愿者河长论坛将在深圳揭开面纱,旨在促进全国各地区志愿者河长服务经验和成果的分享交流,探索以志愿力量助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深圳样本,为全国志愿者河长制度在全面推行和长效机制建设提供鲜活经验。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把环境问题解决好,把生态文明建设好,不断刷新城市的“颜值”“气质”,深圳方能成为深圳人理想中家的模样。

见习编辑 黄小菊

(作者:读特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