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政府发布一号文:全方位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新动能体系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秋伟 文/图
2021-02-25 15:15

2月25日,东莞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磅发布2021年市政府一号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打造新动能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加快打造新动能”是东莞市委市政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而专门推出的16条政策干货及一系列配套政策,通过不断优化新动能发展环境,引导各类资源向新动能领域倾斜,全力打造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新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强劲澎湃的新动能。

16条重磅政策干货,结合东莞实际精准发力

《若干意见》分为五大部分、16条政策措施。具体包含87项实施条款,其中政策创新51项、政策加码及集成36项。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与落地实操相结合。新动能作为新兴事物,在各个领域均有无限的发展可能。经过近年来的持续转型升级,东莞各行各业都已经涌现出不少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势头良好。此次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将进一步加强市级层面统筹,把握发展机遇,聚焦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动力源,加以政策扶持和倾斜,将其打造成为东莞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二是注重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相结合。既结合“十四五”发展任务进行中长远谋划,又对照今年经济增长6%任务提出可量化目标,远近结合推动政策落实。其中,一年目标更加侧重短期立竿见影的工作,推动一批产业集群快速成长;三年目标侧重产业链条的完善,推动高技术制造、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五年目标侧重于动力转换的跨越,形成“万、千、百”亿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梯队,让新动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三是注重有中生新与无中生有相结合。一方面,聚焦“有中生新”做强存量,依托头部企业和优势传统行业,通过人才、数字、品牌等手段,引导企业做强产品终端和销售终端,进一步巩固产业链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聚焦“无中生有”实现突破,大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出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率先导入重大产业发展平台,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新格局。

四是注重政策集成与政策创新相结合。一方面,集成和加码了各部门围绕打造新动能出台的系列政策亮点和干货,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工作方案、“3+1”产业集群培育办法,以及即将出台的上市发展三年行动等。另一方面,聚焦企业需求,围绕增强企业获得感,提出强化优势传统产业成长服务、鼓励科技创富等政策创新。

聚焦打造产业、企业、科技、投资、市场、平台六大新动能

东莞作为一个以实体经济、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产业和企业是东莞发展新动能最重要的力量,科技、投资、市场是巨大发展潜能的新领域,重大发展平台是新动能的主战场。

在产业、企业新动能方面,提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实行“七个一”工作机制,推广实施“标准地”、“带设计方案出让”等;对优势传统产业鼓励与高水平咨询服务机构合作,对诊断辅导服务费用给予最高100万元补助;在文旅、汽车、教育、体育等行业深挖新动能,三年内每个行业各引进培育2—3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提出持续推动“小升规”工作,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10万元升规奖励,以及最高10万元稳规奖励。

科技新动能方面,提出三年内打造中试基地10个以上,对中科院系统优质科技成果在莞实现产业化最高给予500万元资助,对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攻关最高给予500万元资助。

投资新动能方面,提出纳入“十四五”规划项目不再要求编制项目建议书,统筹配置2000亩用地指标支持工业企业增资扩产,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市重大项目,享受行政审批“绿色通道”。

市场新动能方面,提出支持在莞举办知名专业展会、行业峰会;提出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加快建设高品质商圈、商业综合体和奥特莱斯购物公园。

平台新动能方面,提出要将重大发展平台打造成为新动能发展的引领示范区,适度超前布局5G基站、智慧交通等新基建,鼓励率先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宅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同时深化与港澳在现代金融、专业服务、离岸贸易等领域加强合作。

大力实施人才、数字、品牌三大赋能行动

将人才、数字、品牌作为提升东莞制造附加值、激发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效手段和抓手。

人才赋能方面,梳理集成了各部门出台的人才政策,围绕人才最为关注个税补贴、住房安置、子女教育等问题,提出对研发人才、产业发展人才、科技创新人才以及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个税补贴,同时还提出每年提供不少于1万个公办或购买服务入读民办学校的学位等政策。

数字赋能方面,提出支持头部企业向上下游企业输出数字化解决方案和管理经验,还提出优先在电子信息、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等重点行业遴选打造1—2个标杆项目并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

品牌赋能方面,提出鼓励企业举办新品发布会;对企业购买工业设计相关设备支出给予不高于25%的资金补助等。

全力夯实空间拓展、资金投入、绩效激励三大支撑

从空间、资金、绩效等三方面为打造新动能提供有力保障。

空间拓展方面,推广征收集体土地经营性用途和产业用途“基础补偿+增值共享”模式,试点推进违规出让、转让、出租土地清理,盘整更多空间发展新动能。

资金投入方面,探索对专项债申报额度实行单列考核、支持园区镇街成立城市更新公司、鼓励国资参与城市发展领域等,撬动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新动能。

绩效激励方面,完善企业发展质量综合评价体系,采取差异化的资源配置和政策扶持措施,倒逼效益低下企业加速提质,调动更多主体参与发展新动能。

编辑 陈冬云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李林夕 李怡天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秋伟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