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鸡”遇,“啄”出致富路

江门日报
2021-02-22 22:26
摘要

​春节前夕,江门开平市金鸡镇高镇村精准扶贫对象邹有荣饲养的数千只鸡出栏,在他的悉心照料下,这群鸡个个体格健壮,精神抖擞,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春节前夕,江门开平市金鸡镇高镇村精准扶贫对象邹有荣饲养的数千只鸡出栏,在他的悉心照料下,这群鸡个个体格健壮,精神抖擞,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真的很感谢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不然我都不知道要怎么还清欠款,怎么开始新的生活。”黝黑的皮肤,腼腆的笑容,面对采访,50多岁的邹有荣显得不自然,然而这并不妨碍他表达感激之情。

4年前,“养上万只鸡,销往百家店”这种事,邹有荣是不敢想的。乘着精准扶贫政策的东风,在当地扶贫干部的指导下,邹有荣当上了“鸡司令”,潜心发展养鸡产业。如今,邹有荣的年养殖量突破3万只,年收入近10万元。

如今,邹有荣当上了“鸡司令”,潜心发展养鸡产业。

下定决心养鸡创业

邹有荣一家四口,在成为精准扶贫对象前,夫妻俩靠四处打零工养家糊口。大儿子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工作,收入较低,无法为家庭提供较大帮助。二儿子因患先天性糖尿病,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并且没有劳动能力,需定期到医院治疗。为了治病,不仅家底全掏光,还借了不少钱。

改变,从精准扶贫开始。2016年,邹有荣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要想帮助荣叔一家摆脱贫困,医疗救助是头等大事。我们为荣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申请精准扶贫医疗政策,解决他们一家看病支出大的问题。”金鸡镇党委委员李永华说。

解决医疗问题,只能为邹有荣暂时“止血”,要想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还必须得自我“造血”。“金鸡镇是附近有名的畜禽养殖大镇,其中鸡年出栏量超过1000万只,有市场口碑和自然优势。”李永华表示,他们就此鼓励和动员邹有荣从事养鸡业,“趁热”吃上这口“产业饭”。

一开始,邹有荣有所犹豫。“那时生活的事情一团糟,好不容易有了医疗政策,日子刚好过了点,就让我创业去养鸡。我一没经验、二没本钱,外面还欠着给小儿子治病借的好几万元,如果养亏了怎么办?”回想当时的场景,邹有荣不禁摇了摇头。

“荣叔的处境,我们都理解。虽说解决了医疗支出问题,但两口子逐渐上了年纪,又要定期照顾生病的儿子,一家人收入低的问题始终存在。”李永华告诉记者,为了打消邹有荣的疑虑,他们一方面申请项目帮扶资金8000元,作为养鸡启动资金;另一方面联系当地的养殖公司,为其提供鸡苗、饲料、技术指导和“保价回收”、减免养鸡押金等配套服务。

最终,扶贫干部的真诚打动了邹有荣,他下定决心开始养鸡,盖起养鸡棚,走上创业之路。“第一批肉鸡,我养了差不多4000只,刚开始的确有很多需要摸索的,还好镇里的扶贫干部都在帮我,公司的技术人员也很耐心提供指导,第一批鸡比预想中的顺利,上市后赚了差不多1万元。”邹有荣说。

正谋划扩大养殖场规模

尝到甜头后,邹有荣的发展信心也越来越足,4000只、8000只、16000只……邹有荣的养殖数量不断提升,如今他的年养殖量已经稳定突破3万只,年收入近10万元。

养鸡不仅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辛苦活。邹有荣平时就住在养殖场旁的简易小屋里,养鸡的温度、密度、光照、通风等事项他都时刻注意,整日与鸡打交道。每天凌晨五六时,他就起床开始忙活,饲喂鸡群,随着鸡群生长期的不同,他还得调整饲料分量和成分;遇上低温天气,为了保护鸡苗,他还得通宵熬夜烧炭,提高室内温度;每次给鸡打防疫针,他也都会累到浑身酸痛……

此外,常年的养殖,还让邹有荣练就出了一对“火眼金睛”。“我每天都会看着这些鸡,挨个看,看它们的精神面貌、动作形态、毛发成色等,一旦发现不对劲,就立马隔离,提高鸡群的成活率。”邹有荣边说边拎起一只鸡给记者讲解。

从曾经忧心忡忡的“门外汉”,到如今头头是道的“土专家”,用邹有荣自己的话来讲,得益于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近几年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养鸡虽然辛苦,但是付出都是值得的,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打心底也觉得格外有成就感。”

如今,邹有荣不仅还清了前些年欠下的债务,还积攒下了不少存款。尽管如此,一家人并没有因此“忘了本”。“贫困的滋味不好受,经历过才知道其中的苦。妻子除了照顾小儿子,也常到外面给别的鸡场打防疫针,补贴家用。”邹有荣透露,他还在谋划进一步扩大养殖场规模。

编辑 刘桂瑶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张露锋 王雯

(作者:江门日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