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泽
在媒体融合发展和纸媒经济效益下滑的背景下,减版成为国内主流党报的共同趋势。笔者对《人民日报》《北京日报》《解放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 5 家国内主流党报的版面设置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减版后,部分常设版面被压减,但是,要闻和本地新闻版面所占比重不降反升,讴歌新时代、弘扬主旋律的专版专栏不断涌现,体现党报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另一方面,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各报的专题版面和周刊版面特色鲜明、独树一帜,成为党报的一大品牌标识。
【关键词】党报 版面设置 舆论导向 差异化传播
报纸版面设置,是一家报社的办报定位、理念、目标读者, 以及办报传统、采编优势等的直观体现。近年来,媒体融合发展倒逼纸媒改革转型,改版势在必行。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 将近 20家纸媒宣布改版,包括《人民日报》《求是》《经济日报》《法制日报》《浙江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中央和 地方党报党刊,也不乏《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今晚报》《第 一财经日报》等都市类报刊。
为了解新形势下国内主流党报在版面设置上的变化,笔者选取了《人民日报》《北京日报》《解放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 5 家报纸进行比较分析。这 5 家报纸都是国内影响力较强的党报,包括一家中央媒体、三家省级媒体和一家副省级媒体, 覆盖华北、华中、华南三大地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版数变化:减版成为共同趋势
近年来,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纸媒经济效益下滑。通过减版 削减经营成本,成了不少党报的共同选择。比如,《人民日报》 从 2019 年元旦起实行改版,在版数设置上,工作日从 24 个版减为20 个版,周末从 12 个版减为 8 个版,节假日仍为 8 个版。减版的直接效果是减少常规性工作报道。人民日报总编室主任杨涌表示, 减版后要把人民日报办成精品化的报纸,部门和地方工作性的报 道,“要挤掉水分,让百姓有感”。
在厚报时代,封面版成为报纸的品牌标识。尤其是在报纸媒 体比较发达的华南地区,封面版更成为各家报纸比拼的“战场”。但在报纸减版的大趋势下,封面版的重要性下降,《南方日报》《广 州日报》等党报都取消了封面版。目前,主流党报均不设封面版。 据统计,各大党报工作日版面数量一般控制在 20 个以内,周末一般维持 8 个版,节假日或减至 4 个版。具体如下图所示:
版块划分:要闻和本地新闻版面比重上升
从版块划分来看,各家党报的版面名称各不相同,但基本都可划分为要闻、评论、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本地新闻、财经新闻、 文娱体育、副刊(周刊)等类别。笔者统计发现,虽然各大党报版面减少,部分常设版面被压减,但要闻和本地新闻版面所占比重不降反升,鲜明体现党报的办报方向。
《人民日报》作为国内党报的风向标,其版面设置体现了这 一趋势。工作日 20 个版中,前 8 个版是要闻版,5 版是评论版,
不定期刊发的读者来信版放在 7 版;后面的 12 个版中,包括“五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版块和体育、国际、副刊等常设版块,以及其他不定期刊发的专题版面。
其他党报要闻和本地新闻版面数量不固定,但都接近或超过 当日总版数的一半。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以及财经新闻各压减至 一个版以内。以 2019 年 5 月 7 日当天的报纸为例:
讴歌新时代、弘扬主旋律的专题专栏不断涌现,体现党报牢牢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例如,《广州日报》 和《南方日报》常设“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等专版, 刊发相关稿件。近期,围绕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这个主题,各大党报纷纷在要闻版面密集推出“爱国情 奋斗者”“壮丽 70 年 奋斗新时代”“我的祖国我的城”等专栏,为即将到来的共和国 70 周年华诞营造积极舆论氛围。
文娱和体育新闻不断被压减。《人民日报》常设 1 个文化版、1 个体育版和 1 个副刊版,但文化版和副刊版基本不涉及娱乐新闻。其他党报的文娱和体育新闻版面也很少,或并入本地新闻版块, 或与其他版块拼版刊出。同样以 2019 年 5 月 7 日当天的报纸为例:
注重创新:周刊版面成为各报品牌标识
如果说要闻版面的设置体现了各报的政治定位和办报方向, 那么,不定期刊登的专题版面和定期刊登的周刊,则成为各报个性鲜明的品牌标识。在这方面,各报传统悠久,处理非常灵活多变, 版面设置、版面名称也各不相同。
《人民日报》虽然不设周刊版,但拥有大量不定期刊发的专题版面,包括党建、学术、产经、消费、记者调查、观察、新农村、 民生、新青年、国防、文化遗产、假日生活,等等。因内容设版是《人民日报》版面安排的一大特点。除了前 8 个版要闻版外,后面的版块每天都因事而异、特色鲜明。比如,体育、国际是其常设版块, 但也不是天天都有;“五位一体”版面的设置也很灵活,编辑根 据版面主题集纳、选用稿件,时效性已不是选稿的首要考虑因素。得益于中央媒体的品牌优势,《人民日报》很多专栏都有较大的影响力,比如头版的《今日谈》、评论版的《声音》、副刊版的《大地》《文艺评论》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其他党报不定期推出的专题版面如下图所示:
这些专题版面的共同特点是对相关新闻进行集纳,新闻性强、信息量大。比如,《北京日报》不设评论版,评论文章均在“七日谈” 专版中集中推出;“政府与市民”专版关注市民身边事,反映市民诉求,有很强的针对性;“今日关注”专版聚焦社会热点话题, 推出深度报道;“京津冀”专版集纳北京周边城市新闻,等等。
与专题版面相配合的,是各报定期推出的周刊版块。《北京日报》和《解放日报》把周刊放在突出地位,工作日每天出一期, 每期固定四个版。还根据地域特色推出相关周刊,比如《北京日报》 的《京韵周刊》、解放日报的《长三角周刊》等。理论类周刊是各报尤为重视的,并给予很高的期望。例如,2019 年元旦改版后的《南方日报》逢周一开设《理论周刊》,提出巩固“南方评论高地”,打通理论宣传的“最后一公里”。读书类的周刊也很普遍,体现了党报的文化品位。
各报定期推出的周刊版块如下图所示:
与其他党报相比,《广州日报》的版面设置,凸显其贴近市民、服务市民的办报思路。其本地新闻版块叫“身边纸”,开设“精明主妇”“美食导报”“福利彩票”等栏目。生活周刊、健康周刊,以及副刊版面如“搵食”“收藏”“美术大观”等,都非常贴近市民生活。
各大党报的深度报道虽然有所减少,但依然成为报纸的关键竞争力之一。在这方面《解放日报》可谓佼佼者,其周一固定推出“特稿”版块,周二至周五固定推出“焦点”版块,《解放周一》 周刊固定推出“解放周一·纵深”版块,不定期推出“首席专版”, 围绕热点话题和社会问题展开记者调查,打造特色鲜明的深度报道品牌。
摄影专版偶有见诸报端,成为各大党报的一个亮色。各报均开辟了相关版块不定期刊发,比如北京日报的《光影叙事》、解放日报的《视觉》、南方日报的《视界》、广州日报的《新视觉》等。
总结与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
一、减版不能成为纸媒经济效益下滑的应对之策。相比于动辄三四十个版的“厚报时代”,目前工作日日均 20 个版的规模,笔者认为是较为妥当的。一味地减版,不光影响党报的品牌形象, 也削弱了党报对舆论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二、减版之后,版面更加捉襟见肘,刊发的稿件数量大大减 少。这就要求我们在内容的选择上“挤水分”“做减法”。目前, 各大纸媒均开发了对应的微信微博或新闻客户端,因此,新闻性、时效性差的稿件应该转移“战场”,选择在新媒体上刊发。篇幅过长的稿件,如长篇通讯、人物生平等,可以在新媒体刊发后, 在报纸上通过二维码、网站链接等进行导流。
三、在版面安排上,要更加重视要闻和本地新闻版面。党报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宣传功能,要闻版块的重要性无需赘言。文娱、体育等方面的新闻,纸媒与其他传播方式,如手机、电视、网络等相比,在时效性上处于劣势。副刊类的读者较为小众。相对而言, 本地新闻版块更贴近市民用户,是提高用户忠诚度的一大法宝。笔者认为,本地新闻报道要突出地域特色,提高社会新闻比重, 真正报道市民身边事,反映社会问题和市民诉求。
四、在版面设置上要有品牌意识。纸媒奉行“内容为王”,但是,好的内容埋没在新闻版面中,缺乏足够的辨识度。版面设置是一个很好的包装手段。很多党报改版之后,以前形成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名专栏都不见了,笔者认为是不可取的。应当下大力气抓好专栏、专版建设,通过不定期推出专版,集纳相关稿件, 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比如,做好深度报道,就要开设专版, 比如解放日报的“特稿”、北京日报的“今日关注”、南方日报的“深读”等。做好社会新闻和监督报道,也要开辟专门的专栏,比如北京日报的“政府与市民”。其次,给予专版、专栏稿件作者更高的稿费和奖金,鼓励各部门积极投稿,使得新闻专栏可持续发展。
(作者余晓泽系深圳特区报首席编辑)
编辑 刁瑜文 审读 李诚 审核 赵偲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