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之后,回顾2020年,这或是中山制造业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时间节点。
这一年,世界给了制造业更多的机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先后签订,中国制造业迎来新局;这一年,中山重提制造业强市,将其列入新时期地区发展战略;这一年,中山提出制造业发展的“5215”目标(即力争到2024年全市营收500亿级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1家、200亿级2家、100亿级10家、50亿级以上30家),发出制造强市的冲刺宣言。
制造业是中山经济的“根”。就在1月27日,中山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明确要坚定不移走制造业强市之路,全面拥抱、对接、融入广州、深圳,广深当“前店”,中山当“后厂”,通过做好产业链协同配套,搭上“双城联动”高质量发展快车。1月29日,中山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开幕,会议提出,坚定不移扛起制造业强市大旗,奋力打造全国制造业一线城市,重振中山制造业虎威的号角已响起。
制造兴,则中山兴。制造业最强时代,就是中山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代。步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赛道,已是弦上之箭。继往开来、接续奋斗,唯有打造大湾区西翼先进制造业新高地,才是中山的出路。
新局
重振制造业虎威
制造业强,则中山强,这是多年来中山经济发展的根本逻辑。
在中山,企业可以足不出中山乃至足不出镇,短时间内配齐生产一把锁、一台电饭锅、一件衣服的所有材料,无论是先进制造业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可得益于这个成熟、便利的产业生态。
上世纪90年代的央视黄金时段,一度被中山制造业品牌霸屏,中山以仅占广东1%的土地面积,3%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多年位居全省前列的经济总量,成为广东“四小虎”之一。时至今天,中山已形成了23个产业集群,其中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白色家电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制造业仍是中山产业的“基本盘”和主力。
2019年,中山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6%。时隔近一年,中山在2021年元旦前夕公布2020年前11月经济数据,虽然工业总产值仍处于负增长区间,但却传出积极信号: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0.5%,这是自2019年4月以来,中山该项指标增速首次转负为正,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制造业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们要重振虎威,核心就是要重振制造业的虎威。”2020年3月,中山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了一个调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关乎稳住中山当前经济局面,更事关“未来五年定百年”大局。中山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制造业强市不动摇,坚定不移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回看中山现有的经济版图,改革开放40年积累了深厚的“家底”:全市市场主体超过46万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全市市场主体总数的96%以上,分别为17.23万户和27.39万户;但从企业规模来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00多家,十亿元级企业超100家,百亿级以上企业不足10家。中小企业为主,缺乏骨干型领军企业,是中山产业队伍结构的短板,这也与中山提出的制造业“5215”计划有着一定差距。
中山提出“5215”计划,其目标也显而易见——造“月亮”“太阳”,从产业队伍结构入手破题,重塑制造业乃至地区产业的“主骨”,形成能与先进地区和行业竞争的产业核心优势,为制造业和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动能。除了提出“到2024年培育营业收入500亿级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1家,200亿级2家,100亿级10家,50亿级以上30家”的目标,中山还有更为长远的计划:到2030年,新增3-5家具有自主核心技术,国内行业排名前三位,主营业务收入或市值不低于1000亿元的企业,成为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国内同类企业领军者。
破局
走出“舒适区”
提振制造业,中山去年先后出台多份政策文件,其中一份尤受外界关注。
去年10月,由中山市工信部门牵头制定的《中山市产业体系重构工程实施方案》对外征求意见,对中山未来5-15年的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该方案在开篇处谈到中山传统产业情况时认为,中山制造业总体上大而不强,大多数产业仍处于中低端产业层次主导的发展阶段,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核心技术、带动和示范效应的龙头企业太少,缺乏大企业大项目,企业在规模、盈利、创税能力等方面与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周边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近几年来,中山稳步推进传统动能改造提升,但成效并不理想,传统产业发展势头明显减弱,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现象仍较突出。
怎么办?中山明确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四条路径:坚持智能化发展、品牌化发展、资本化发展、绿色化发展。回顾中山过去一年的产业发展路径,有几个动作值得关注:
一是对产业优化的重视。比如,提出深入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三个行动计划,科学布局和整合“智能家居”产业,目标是高质量打造超5000亿元产业集群。
第二是对平台重构的重视。比如,提出做好重大产业平台“东创、西强、南育、中优”大文章:做实东部环湾创新发展带、做强西部优势产业升级带、培育南部新重大产业平台、统筹建设以总部经济为支撑的岐江新城,等等,重新梳理中山的产城空间发展逻辑。
第三是对旗舰工程的重视。比如,提出实施“151工程”,用五到十年时间引进和培育一批百亿、五百亿、千亿级旗舰型企业,着力引进一批投资大、效益好、技术高、用地少、带动强的产业项目。
第四是对科技创新的重视。比如,大科学装置项目实现“零突破”,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五是对要素供给的重视。比如,提出“3+4”产业平台建设,全市腾出近26%的土地重塑产业平台、对接深圳资源,力度空前。
奋力走出“舒适区”的中山,正以“五年定百年”的视野,重新改写工业发展的逻辑。
方向
新一轮“腾笼换鸟”
2021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山有这么一个“点名”:主动对接珠江东岸,加快培育新兴支柱产业,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产业发展被放在了重要位置。
事实上,中山的产业新旧能动转换探索早已开启。2012年,中山就曾提出以“中山美居”的概念,从大家居的角度,整合厨卫、家具、灯饰、家电、淋浴房、五金锁具等传统优势制造业,并通过建立涵盖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和电商营销等环节的全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整体串联。然而,“中山美居”一直未能找到制造业企业间的有效合作模式,整体品牌和企业个体品牌间的关系未能理顺,企业间以及产业集群间的关系较为松散,效果并不理想。
“中山美居”不是终点。从2020年3月召开全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到提出“5215”计划,再到制定《中山市产业体系重构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等系列配套文件,中山重新吹响制造业强市的响亮号角,为制造业走出“舒适区”,挺进产业改革“深水区”提供了新的路径指引。
这将是中山制造业乃至地区整体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腾空换鸟”。上世纪80年代,中山市属工业企业进入上项目、扩规模的技改扩产密集期,中山逐步确立了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时至今天,以制造业为主的轻工业仍是中山工业体系中的主要部分,2019年中山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加值占比56.8%。
如今,中山将对制造业结构作出新的调整。除了提出“5215”计划,中山在《实施方案》中对制造业作了重点谋划:近期到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45%以上,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50%和25%。远期到2035年,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60%和40%。
新的产业发展计划也被提出。早在2018年,中山就提出重点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医药三大产业,形成中山产业体系的新支柱。而在中山各个传统专业镇,智能家电、现代物流、检测认证、数字经济等新产业相继被列为未来区域重点引进和发展的产业。而按照《实施方案》,中山将打造1个产值5000亿元(智能家居)、1个3000亿元(电子信息)、1个2000亿元(装备制造)、1个1000亿元(健康医药)产业集群。
经历了30多年发展的中山制造业,给中山留下的最大优势是成熟的制造业产业生态和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制造业中,生产距离即生产成本。在“双区建设”等多种外部利好加持下,这种产业生态优势或许正是中山制造业乃至地区产业敢于“再次创业”的最大信心所在。
编辑 刘桂瑶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范锦桦 李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