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在中国提及莎翁,怎么都违避不开一个人。梁实秋,以一已之力翻译完成400多万字的莎翁全部剧作和三卷诗歌,成为中国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为此,他花费了38栽春秋。春花灼灼,秋实累累。
梁实秋故居外景。
早在1930年,胡适就拟定了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计划,人选钦定闻一多、徐之摩、陈西滢、叶公超、梁实秋,最终这个重担落在了梁实秋一个人的肩上。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终其毕生、奋笔不辍、著述丰硕,共留下了逾2000万字沉甸甸的著译。其中《雅舍小品》尤其脍炙人口,在海内外先后印行了300多版,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中国翻译莎翁全集第一人
梁实秋故居内景。
在梁实秋文采华章的背后,有关他的争议也激浪喧天。北京大学学生以他英文不佳为由,要求轰逐他,最终由胡适出面收场,他的英文究竟如何?他被鲁迅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但在两人之间长达8年的“笔战”中,他又展现了英伦绅士气度;梁实秋钦仰徐志摩的学术襟怀,而他和歌星韩菁清黄昏恋、忘年恋引发的波涌浪卷,一点也不逊于徐志摩和陆小曼。孰是孰非,让我们走进台北的梁实秋故居探幽索秘。
1949年梁实秋赴台后,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16年。其间他携夫人程季淑、小女儿梁文蔷,搬入了台师大为他提供的宿舍——台北云和街11号。梁家在此一住7年。2013年10月22日,这栋旧居整修后挂牌向公众开放,是台湾唯一一处保留完整的梁实秋故居。
在捷运古亭站下车,沿着罗斯福路前行五六分钟,转入浦城街,越往前越静谧,不远处就是云和街,梁实秋故居就坐落在这条街的11号。街上行人寥寥、远避市嚣。
未进故居,先被一颗参天大树吸引,记者思忖这就是梁实秋字里行间念念不忘、梁文蔷魂牵梦萦的面包树,树龄已逾九十,依旧葳蕤茂盛、虬根曲绕。1973年1月,移居美国西雅图后的梁实秋在70岁生日时,特别抒发对面包树的眷恋:“莫叹旧居无觅处,犹存墙角面包树”。如今,年已八旬的梁文蔷回忆道,在云和街的时光中,父亲常邀三五知己,在树下纳凉晤谈阅读。这颗树承载了梁家诸多美好回忆。
传言面包树为梁夫人亲手栽种。对此,故居营运长谢安女士表示,梁夫人手植的应该是安东街的面包树。
著名诗人余光中求学时常到云和街11号拜访恩师梁实秋,在故居揭牌仪式上,他嗟呀欷歔:“抬头看面包树,似曾相识。树还在,人不在。幸而,人不在,功业还在。他翻译的著作、教育的学生都留下来。”
“雅舍”原址位于重庆北碚
台北梁实秋故居仍以“雅舍”命名。其实,“雅舍”原是梁实秋在重庆北碚的故居。抗战时期梁实秋到重庆躲避战乱,与社会学家吴景超、龚业雅伉俪在北碚合资购屋,吴景超提议给房屋题名,梁取龚业雅之名,将居室命名为“雅舍”。
重庆的“雅舍”实为一室一厅的“陋室”,在“雅舍”的日子里,梁实秋自述:“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他俯仰起居其间,将日常琐屑娓娓道来,笔触精确玄妙、饱含哲思。
后到台北,梁实秋把云和街11号书斋取名“雅舍”。这坐日式住宅占地面积约270平方米,分3房1厅1日式门廊。庭院精雅、翠绿润泽。进门是台阶、玄关,左为客厅,右为起居室、餐厅、厨房、书房。故居规划了五大主题区,分别是“梁实秋生平”、“梁实秋故居介绍”、“梁实秋与台湾师大”、“梁实秋与雅舍小品”、“梁实秋与莎士比亚”。原客厅内,摆放着《莎士比亚全集》,书脊显豁,那是主人留给后世永不褪色的心香。
台湾师范大学英语学系退休教授滕以鲁曾是梁实秋的学生,他回忆道:“梁先生的翻译忠于原文,为帮助读者理解加入许多注释。在台师大三年级时上过他的课,他一年只教一个莎士比亚的剧本,非常详尽。”
与胡适的友情岁月
梁实秋和胡适
谢安招呼记者到窗棂下,观看胡适、余光中的信函原件。余光中字迹端庄板正,写于1986年梁实秋85寿诞前夕,对因故不能前来致歉。胡适的来信有多封,其字体秀挺丰润,文采风流,信件内容涵盖了梁实秋作品的读后感、回忆相处的畅意适怀、问候其身体状况等,时间也跨越了数十年。信函是绵长岁月的见证者,见证了两个大师的友情岁月。
这对友人年龄相差11岁。梁实秋在读胡适早年作品《留学日记》(后更名为《藏晖室日记》)时,就解出书中醇味:“以学识的丰俭,见解的深浅而论,胡先生不只是长我十一岁,可以说长我二十一岁,三十一岁,以至四十一岁。”
一代俊彦,英姿翩翩,惺惺相惜,性情以对,友谊的小船一生一世未曾打翻过。胡适对梁实秋提携有加,梁实秋对胡适执弟子礼,尊奉有加。中国现代文化,从他们脚下走出气韵翩然的一途。
胡适去世后,梁实秋深表伤痛:“死者已矣,但恨不见替人”。他认为胡适的位置之所以无可替代,是学问和人格使然。两位大师的友情佳话引出记者一段远年遐想。歌德、席勒也是知音,在席勒故去后,歌德把亡友埋葬在心里,承受了二十多年刺心的怀念。
梁实秋进入暮年后,在回顾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历程时说:“使我能于断断续续30余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者,有三个人:胡先生、我的父亲、我的妻子。”将功劳皆归于三人的鼓励、劝勉。胡适以其雄文劲采、超迈人格,激活了梁实秋的创作激情,裹卷着他走向吞吐万汇的大师方向。
忘年恋引发巨大争议
梁实秋和程季淑合影。
在梁实秋故居里,案头摆放着一本影集,里面既有梁实秋和程季淑的合影,也有他和韩菁清婚礼上的合照。两张合影绾接了大师的一生两世:前一世给了程季淑,再一世给了韩菁清;前一世唯美保守,再一世激情倾城。
梁实秋颇具女人缘,和冰心、龚业雅等都亲密有加。早在美国留学期间,冰心曾经写诗谐谑地调侃梁实秋,用“秋郎”指代他,不料梁实秋对“秋郎”一名一见倾心,便用它作了笔名。而在梁实秋病逝后,冰心泫然欲泣:“实秋是我们的好朋友,阔别几十年,我在祖国的北京,他在宝岛台湾,隔海相望,虽说不得相见,可彼此心里都有。”
虽说与这些卓尔不群的女性友情甚笃,但是他深受恩师白璧德影响,身体力行自己的原则:理性自制,内照自省。1927年初与程季淑结婚,伉俪情深。程原籍安徽绩溪,和胡适是同乡,胡适因此称他为“绩溪女婿”。
1974年,程季淑在美国西雅图因意外过世,相伴48年、相濡以沫的夫妻从此阴阳相隔。悲伤不已的梁实秋,写下《槐园梦忆》一书悼念亡妻。随后到台北散心。在台北,梁实秋偶遇比他小28岁的韩菁清,陷入热恋不可自拔。
梁实秋与韩菁清。
那些正沉浸于《槐园梦忆》的泪水中的读者得知这段黄昏恋,顿时对其口诛笔伐,梁实秋陷入“新闻风暴”的涡旋。为维护师尊,梁实秋的学生们甚至组织“护师团”,坚决反对老师再婚。可能只有他的学生聂华苓支持他,聂华苓曾经专门从美国写信:“我们十分高兴你又找到幸福,不必为外间闲言闲语所扰。年龄的差别不是幸福的障碍,甚至文化的区别也不是,重要的是彼此尊重、体谅、宽容和忠诚。”
不管有多少掷石唾骂,梁实秋守护爱情。婚后,两人琴瑟和谐,梁实秋又过了12年的晚年生活,于1987年11月3日在台北逝世。谢安回忆说:“在我读书时,梁先生的新闻铺天盖地。他再婚后就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突然有一天他又出现在新闻里,原来是他去世了。”
编辑 姿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