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给“网红”载客热气球拴上安全监管“缰绳”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谢仕亮
2021-01-25 23:10
摘要

浪漫的热气球旅行正成为很多年轻游客的选择,国内的载客热气球项目也在加速发展

浪漫的热气球旅行正成为很多年轻游客的选择,国内的载客热气球项目也在加速发展,在广西阳朔、云南腾冲、广东英德、浙江千岛湖等地,游客可以选择有系绳固定的“系留飞”或无绳固定的“自由飞”。但近期接连发生两起热气球坠亡事故,让乘坐热气球的安全问题引发担忧。

乘着吊篮冉冉上升,脚下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起伏的山岚、秀丽的风光……美不胜收!热气球承载着人们对天空的美好幻想和期待。它曾经是离日常生活很远的梦幻符号,但在当下正成为“网红”旅游项目,很多年轻游客将乘坐热气球列入了自己的旅游愿望清单,尤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内的热气球项目受到更多的青睐。一些景区看中热气球项目对游客超强的“吸金力”盲目上马,造成载客热气球观光项目井喷,加之,“网红”热气球旅游项目,大都存在“黑飞”情况,导致安全事故频发,让这个曾被国际航空联合会认为“最安全的飞行器”变得不安全起来。

近期接连发生两起热气球坠亡事故,暴露出载客热气球在行业规范和监管上的缺失,给热气球旅行敲响了警钟。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热气球运动管理办法》虽然对热气球飞行员标准、热气球适航证、热气球俱乐部运营标准等有详细规定,但只适用于热气球训练、竞赛、表演、休闲、宣传和探险等六项活动,载客旅游显然不属于此范畴。也就是说,庆典、旅游观光等这样的载客热气球经营活动,目前尚处于“无规范”“没人管”的状态。另外,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热气球运行指南》,热气球驾驶员在获取运动驾驶员执照以及气球等级后,应具有不少于35小时的飞行经历时间。但为了快速赚钱,降低成本,一些热气球项目的经营者购买了缺乏资质的热气球、聘用了无资质的飞行员,临时招聘地勤人员,工作人员没有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安全指导就匆忙上岗,埋下了安全隐患,给了事故可乘之机。

以事故为鉴,补齐监管和规范短板,给不断升空的“网红”载客热气球拴上“安全绳”,才能让热气球旅游项目更好地发展。一方面,要尽快解决热气球载客旅游项目由谁管、按照什么规章制度或法律法规来管的关键问题。应针对热气球旅游项目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包括对项目运营的管理、“系留飞”以及地勤人员的管理、培训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和规范,以消除监管的真空。另一方面,严把项目准入关,指导运营方制定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加强对热气球经营的安全检查与执法,及时发现和查处问题,最大限度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生命诚可贵,安全重如山。像热气球这样的新兴项目成为“网红”,是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于景区管理者而言,应对自然和规则保持敬畏之心,在上马热气球旅游项目时,切忌盲目跟风,要考虑地貌、气象、客源等条件的适配度,避免无序发展,要在保证游客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前提下,安全、有序地开展该经营项目。让浪漫与安全齐飞,才能真切感受热气球之美。

编辑 关越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谢仕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