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宝安哪家博物馆与“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的滨海城市气质很匹配,就要数于去年备案成立、坐落于沙井“蚝乡”的海之洋贝壳博物馆(原贝壳红文化艺术馆)了。馆内,无论是浑然天成、美轮美奂的天然贝壳,还是形象逼真、构思精巧的贝雕画,都带给人“美”的享受。海之洋贝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龙宫翁戎螺,更是让人一饱眼福、大开眼界。此外,贝雕画《湾区之光》也博得不少人的“青睐”,二者可谓该博物馆的“气质担当”。
龙宫翁戎螺。
贝雕画《湾区之光》。
龙宫翁戎螺:海洋贝类中的“活化石”
在博物馆里,一组龙宫翁戎螺标本甚是“壮观”,展品规格从两厘米到二十几厘米,展现了龙宫翁戎螺的生长过程。细看,龙宫翁戎螺口盖比壳口大,壳呈黄色,带火焰纹样,螺壳口有一道天然生长的裂缝。据海之洋贝壳博物馆馆长陈新丰介绍,这道裂缝是它们呼吸和排泄的通道,龙宫翁戎螺壳体螺旋向前生长,缺裂也跟着向前生长,而它们会自己分泌一种特殊的黏液,把缺裂末端修补起来,所以每个螺层中间就形成了一道独特的疤痕。
“龙宫翁戎螺在国内为数不多,十分珍贵。”陈新丰介绍说:“龙宫翁戎螺仅分布于印尼、日本与我国台湾东北角,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加上它们栖息于深海,难以捕捞。而且它们倒挂在岩石下方,壳薄易碎,要获得一枚完整的标本十分不易。”龙宫翁戎螺的珍贵,不仅仅在于它的美丽和罕见,更在于它具有研究古生物演变的科学价值。生物学家们拿珍藏在荷兰鹿特丹自然博物馆里的“龙宫翁戎螺”标本与过去发现的化石相比较,发现它与5.7亿年前的样子几乎一模一样。生物学家们将它誉为海洋贝类中的“活化石”,认为其科研价值不亚于陆地上的“大熊猫”。
贝雕画《湾区之光》:展现宝安城市气质
国画的韵味、刺绣的空灵、玉雕的质感、珍珠的光芒……据介绍,贝雕艺术是中国工艺美术的珍品,贝雕技艺已被多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海之洋贝壳博物馆始终坚持匠人精神,精选大型珍珠贝等珍贵原材料,搭配蚝壳、扇贝等常见贝类,以深圳等地知名历史人文、山海景观、城市建设风貌为原型,手工精心制作,将深圳等沿海地区景观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其中,贝雕画《湾区之光》展现宝安城市气质,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观赏。
“制作贝雕画《湾区之光》,首先要去滨海文化公园拍照,将照片交给画图的设计师。设计师在画图的时候,就要了解需要用什么材质、什么颜色的贝壳。《湾区之光》中树木采用的是鲍鱼贝、高楼大厦采用的基本是蝶贝和蚌贝。”陈新丰介绍,接下来,设计师就根据构图,找到所使用的贝壳进行切割、打磨,再把经过“精修”的贝壳一片片地粘贴上去,“成形之后,我们还要再进一步沟通,看一看有哪些地方需要调整”。
(来源:宝安日报)
编辑 汪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