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开展治水提质工作半年多来,主要的成绩亮点是哪些?凸显出的不足又有哪些?近日,深圳市治水提质指挥部副总指挥、市水务局局长王立新接受了深圳特区报记者专访。他表示,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治水提质决策部署,工作全面推进,重点流域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阶段将努力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协调能力,加强规划和技术统筹。
重点流域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深圳特区报:我市开展治水提质半年多来,最主要的成绩有哪些?或者说,哪些方面您比较满意?
王立新:治水提质方案提出“一年初见成效”的目标,有几个方面的工作进展还是比较显著的。
一是全面推进了治水提质工作。过去我们治水可能是某一条河治理或者是某一个区某几个区参与,但这次实现了全面推进五大类工程,463个项目已经启动了325个。各个区、新区包括前海合作区以及九大流域,都在全面推进治水工作。
二是重点流域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深圳河湾流域,水质明显好转,老百姓也有直观的感受。深圳湾16个排污口中已经解决14个,直排污水由12.7万吨/日减少到不足2万吨/日,深圳河15个排污口整治完成10个。污染最重的茅洲河,中上游干流治理基本结束,界河的治理正在展开。与去年5月同期相比,茅洲河监测断面综合污染指数下降65.8%。
三是规划统筹、科学治水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我们把九大流域分为六个片区重新做系统治理规划,包括总体目标、防洪排涝、污染治理、生态恢复、水资源利用等;逐步探索出“大截排+大规模污水处理厂处理+分散性的生物和生态处理”相结合的方法。
四是新技术应用有所突破。污水治理、生态修复、底泥处理方面,我们正在试用国内外,包括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新技术。
五是审批、执法更加严格。对老的污染源要严格执法,对新的污染源要严格限制。
2.0版治水重视海绵城市理念生物生态方法
深圳特区报:您提出来的治水1.0版本和2.0版本的概念。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王立新:我们之前进行大规模的工程措施可以说是治水的1.0版本。截排等工程手段可以迅速见到效果,但是稳定和进一步改善效果就需要生物技术、生态手段、海绵城市理念等,而且过程更加漫长。海绵城市把雨水在各个单元通过“渗”,将污染物过滤掉,这是非常重要的。当城市水环境整治达到一定程度,比如工业污水100%控制达标排放,生活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那么剩余的污染主要就是面源污染。这就要靠城市管理、海绵城市建设来控制。
深圳特区报:我们深圳治水现在处在哪个阶段?
王立新:深圳全面治水提质工作启动不久,应该说是以1.0版本的治水为主,2.0版本治水为辅。在一些1.0版本做好的河道,比如大沙河,现在就要开始研究做2.0治水的方案,最终把它恢复到地表四类水体甚至是三类水体。等到我们把大截排等工程措施基本做完了,我们就会更多地采用生物的办法、生态的办法、海绵城市的办法,来做更加精细的东西。
“一年初见成效”市民可期待
深圳特区报:治水提质开展这半年多,有哪些方面落后于计划?我市提出的“治水十策”、“十大行动”中哪些措施还没有充分落实?
王立新:治水的紧迫性和治水的复杂性,是有矛盾的。市民希望尽快见到成效,但这涉及到大量工程技术问题,也有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很好地把握进度和技术质量的关系。
需要加强的方面,一是资源配置能力和协调能力。治水提质的任务很艰巨,我们的资源配置、行政系统的协调,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适应。二是技术方案要继续优化。新技术应该在深圳治水中大规模地发挥作用。第三是对污染源整治。
深圳特区报:下一阶段有哪些办法来解决这些不足?
王立新:首先还是要加强治水力量配备。比如,我们的新区原来只有几个人负责水环境治理,现在增加了人员,但还需要磨合。还要加强规划和技术统筹,让每项工程确实取得好的效果;加强协调,解决日常工作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加强责任落实和督查督办。
深圳特区报:今年有一些具体工程,比预期要慢一些。这会不会影响到今年目标的整体实现?
王立新:制约我们具体工程进展的有天气原因、征地拆迁、弃土弃渣等问题。交通疏导的问题现在还不明显,但是三季度施工大面积启动,可能就会显现出来。不过,正所谓万事开头难,部分工程具体的进度慢了一些。但我相信,只要机制理顺了,进度很快就会上来。我们对这方面没有什么担心,也不会为了暂时的进度而忽略了质量和技术路线。
深圳特区报:这样说,您对“一年初见成效”的目标按期实现比较乐观?
王立新:我认为完全可以按时实现。“一年初见成效”有几个指标,一个是全面推动治水提质展开。我们准备通过大规模打包方式推动流域治理。到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现在茅洲河的热火朝天的工程建设场景,将在全市都可以看到。
第二,重点流域治理方面,到年底深圳湾水质将比现在更好,所有的排污口都会整治完毕。深圳河几条主要支流治理、深圳湾底泥治理、深圳河疏浚也都要陆续进行。
第三,黑臭水体治理将会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市建成区36条黑臭水体中,10条将会在今年内摆脱黑臭。
总之,老百姓会感受到周边水环境、防洪排涝等方面的变化。比如原来逢雨必涝的地方没有那么涝了,原来黑臭的地方也没有那么臭了,这种变化一定看得到。
编辑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