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来了!深圳“空中马拉松步道”美美哒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2020-12-25 22:05

一条全长3,600米的斜坡跑道围绕建筑盘旋而上,直达楼顶的空中天台,放眼望去,可远眺梅林郁郁葱葱的“银湖山”美景,城市风光尽收眼底,彰显着“漫步梅林,活力福田”的项目目标。这正是由全球十大建筑师事务所之一的Aedas,所设计的最新体育文化综合体——深圳市福田区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中心,一座集运动、文化、社交于一体的城市地标。

2020年11月13日,作为布局于深港中轴线上的重点项目,福田区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中心的施工现场举行了深圳福田区重大文体设施项目集中开工仪式。而12月25日,Aedas公布了该项目的设计细节和美图。

开工仪式上领导及嘉宾参观项目模型

该项目位于福田区梅林街道,西邻城市绿地,南侧为城市主干道,四周汇聚了三个地铁出入口,交通便利,有着良好的城市展示面。但地块面积较小,且被市政道路一分为二。如何在有限的面积中,高效容纳约95,000平方米的建筑功能需求的同时,为城市提供最大化的公共空间,以兼具专业性和公众性的绿色建筑,打造福田新地标,是设计面临的巨大挑战。

有着极佳的城市展示面

“我们希望设计的不只是一座满足市民运动需求的常规体育建筑,更是创造一个能促进城市与人高度互动的文体建筑新模式。设计非常克制地将建筑控制在100米以下,并实现了极具挑战的多功能混合的空间规划,重要的是我们采用了一套建筑、结构高度统一的设计方法,系统性地将各类公共配套设施用一条3.6公里的跑步径串联起来,形成了福田区未来独特的建筑地标。”Aedas董事陈川如是说。

01

垂直叠放下的空间互动

设计将业态划分为产业、主场馆“IN空间”及多功能空间三部分,产业位于北侧,有独立展示面,和场馆无缝接驳;人流量较高的主场馆“IN空间”位于南侧低楼层,便于进出;而其他6个多功能场馆位于其上部。通过垂直叠放策略使多种功能业态在高效独立布局的同时,以公共空间彼此连接,形成了体育与产业的完美生态圈。

45×75米无柱“IN空间”主场馆

视线通畅的场馆空间

设计为满足道路规划,释放项目首层,并向上向下拓展,以下沉广场及其上方可机械升的“多功能厅” ,为市民提供更多公共空间的同时,为未来承办包括大型音乐会、“垂直马拉松” 起跑点在内的多种文体活动提供可能。可灵活升降的幕墙,打破建筑与城市的界限,拓展性强。

其它6个多功能场馆位于建筑上部,通过中庭组织交通,在场馆下方,特别安排提供全天候文体设施的“中部平台”,同时也是多功能场馆重要的集散空间;外部则以建筑外侧的连续漫步路径串联,串联各功能业态的同时,让市民漫步而上,饱览城市风光,实现人与城市的互动对话。

“中部平台”以及上部的多功能场馆

半户外的公共空间

02

结构-空间-功能的三位一体

“我们希望文体活动场馆未来可以有无限可能,体育赛事、是演唱会、时装秀等等活动都可以在此举行,而无柱的场馆空间则是最佳选择。”设计以桁架+吊挂的结构系统,在保证建筑的大跨与灵活的同时,实现了建筑结构与功能、空间需求的相辅相成。

设计将电梯、疏散通道等设置在结构以内,从而预留出完整的使用空间。每隔18米布置一道桁架,并在局部设置加强横梁,同时衡量也承担着IN空间主要支撑的作用。桁架上部设置吊杆,吊挂起上方的多功能场馆,构成完整的无柱空间,便于根据场馆大小及空间位置,灵活自由排布。为增加抗侧能力,多榀桁架之间通过坡道斜梁连接作为结构加强措施,更支撑了项目特色的空中环形跑道成为可能。

项目以丰富内涵面向城市

此外,设计在各功能业态之间设置了多个集散平台,通过快速扶梯与室外广场接驳,并以开放的绿色空间,打破室内外边界,提供贴近自然的宜人社交公共环境。并规划了多条抵达路径,从地下一层、首层、二层连廊皆可进入场馆;而北侧的产业有独立的核心筒,流线规划清晰。

“这座公共建筑是深圳福田深入文体设施星罗棋布计划的关键一环,我们希望它可以满足市民的多样需求,以兼具专业性和公众性,为福田带来白天到夜晚的全时段联动场所,助力福田提升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区的文化影响力。”

编辑 范锦桦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