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政观察 | 向世界介绍中国经济特区的“中国先生”,离开了
深政观察
2020-12-21 21:08
收录于专题:深政观察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于当地时间20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90岁。作为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原主任,傅高义研究中国已经长达一甲子,更见证并记录了中国经济特区的演变。他撰写了《邓小平时代》《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等著作,被称为“中国先生”。

小政了解到,傅高义与深圳渊源颇深,他多次来访深圳,在深圳大学、中心书城开展过讲座,并为海天出版社《向深圳学习》一书撰写了序言。接触过傅高义的学者回忆,傅高义对深圳的改革开放事业评价很高,他对中国经济特区的持续研究和书写,为世界了解特区、了解中国道路提供了客观公正的分析。

1

他将中国经济特区最完整地介绍给世界

2013年3月,傅高义曾携《邓小平时代》一书来深,并在深圳大学开了讲座。

在当时的演讲中,傅高义回顾了1973年第一次来到深圳时的情形,那时,他第一次吃中国菜,第一次看到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这些都让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看见了一个小小渔村怎样演变为大都市。深圳无疑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发展速度最快、最好的城市。”

傅高义在介绍《邓小平时代》一书的时候,认为邓小平对20世纪中国的影响巨大,他提高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是深刻、持续地影响世界历史的一名领导人。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陶一桃当时接待了傅高义,并担任该讲座的主持。陶一桃告诉小政,自己当时在主持活动时这样介绍傅高义与他的研究:

“30多年前,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划了一个圈,奇迹般地崛起了经济特区;30多年后的今天,写这位老人的老人,来到了这座蓬勃成长的城市。这是历史的巧合,也是这座城市的机缘。傅高义先生的作品,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特区。”

在陶一桃看来,傅高义先生研究的不仅是邓小平的贡献,从更深的层面讲,他研究的是中国道路,是中国创办中国经济特区的伟大意义,是中国用创办经济特区的方式开启的改革开放事业。“傅高义先生不仅是中国特区的研究者,也是中国道路的传播者,他为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客观公正的分析。”

陶一桃认为,傅高义先生作为一名美国学者,对中国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深入了解,既显示出他在学术研究上的深刻造诣,也体现了学者的公允性。“他是将中国经济特区最完整地介绍给世界的学者之一,这既是他本身对于中国的情怀,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关注,也可以看出一名优秀学者治学的视野和高度。”

2

为《向深圳学习》作序,推介“深圳奇迹”

今年8月,由美国人类学学者马立安等多位学者联合撰写的《向深圳学习》出版发行,傅高义为该书作序。在马立安心中,正是傅高义的序言让更多不认识作者的人愿意停下来、花时间翻开这本书,了解西方视角下的“深圳奇迹”,给作者与读者一次沟通的机会。

谈到与傅高义的“相识”,马立安表示,虽没有深交,但这位“中国先生”的认可让她十分感激。

“我与傅高义是在一场研讨会上认识的,但并不熟。他作为最早研究广东的美国学者之一,来过深圳,写过与广东改革有关的书。虽没有专门为深圳立传,但他第一次来中国内地的城市就是深圳。”

马立安告诉小政:“能够请到傅高义写序言是我们的荣幸。此书一位合作编辑在哈佛大学见到了傅高义,便把书样送给了他。在看过内容之后,他为我们写下了序言。所以,我很感激他对《向深圳学习》的认可和对我们研究与分析的认可。”

在序言中,傅高义写道:“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能够赶上深圳的发展速度,这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又一个南大门……深圳是开拓者,是帮助塑造中国现代生活的开路先锋。”

傅高义还在序言中公开了他此前没有发表过的对深圳的见闻笔记,马立安说:“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份很珍贵的礼物。”

3

“你用中文、英文、白话提问,我都能答”

傅高义是不折不扣的“中国通”,对广东、深圳的了解极深,与深圳更是颇有渊源。

他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关注广东。“我本来是社会学者,我认为,中国这么大,情况这么复杂,要了解中国,只能找一个小的地方。当时,最方便的地方是香港,香港有很多从广东过去的人,还有很多来自广东的报纸杂志,很多材料。我研究广东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材料多。1973年,我第一次来广东。1980年在中山大学做研究。后来广州跟香港建立关系,我也参加了。很多广东的领导,我都认识了。”傅高义在接受采访时曾谈及。

陶一桃回忆,傅高义的中文非常流利,而且十分幽默。在深大演讲的交流环节中,他对提问的同学说:“你可以用中文、英文向我提问,如果你说白话,我也可以答上几句。”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还曾经透露过,在广东他有很多老朋友,很喜欢吃潮州菜、广州菜。

2013年1月,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21周年之际,《邓小平时代》一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深圳是全国三个新书首发地之一。

当时,83岁的傅高义曾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我觉得我这辈子运气特别好,因为我研究广东,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后来恰好也是从广东开始的。”

在谈及2013年的深圳应如何发挥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作用时,他曾这样阐释自己的观点:深圳在上世纪80年代非常重要。现在深圳的特殊性不能跟80年代相比了,但是,它仍然是一个前沿。“我认同一个观点,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完成的,而是要不断地向前推进。深圳如果要进行一些试验,它的条件还是最好的,因为它跟外面的接触最多,对外面的了解也是比较多的。很多事情,在深圳是可以做的。”

2013年年底,第十四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评选中,《邓小平时代》票数最高,毫无争议地当选为当年十大好书之首。在当时的评委讨论中,该书备受推崇,许多评委都提出,不管从受众面和影响力来看,还是从深度及广度来看,《邓小平时代》都是极具分量的一部书。

据工作人员回忆,当年这本书在中国获奖无数,但傅高义先生离开中国时,唯一带走的一个奖杯,就是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的奖杯。

这位向世界介绍中国经济特区的“中国先生”,离开了。小政谨以一段傅高义先生为《向深圳学习》作序的摘录,表达对他的怀念。

“1973年5月21日,初到深圳,我把所见所闻用一台老式录音机口述记录下来。用打字机写出来后变成了我初到中国的见闻录。我当时和其他外国人一样,是从陆路经香港在深圳口岸踏上中国内地的土地的。那时候直通车还没有开通,我们在香港九龙乘火车到达边境口岸,在罗湖站下车,沿铁路桥步行来到内地一侧。之后,我就随着下车人流跨桥来到深圳。我们等了几个小时之后,登上了去往广州的列车。专设的候车室和边境站离深圳城区有几公里远,等车时有人给我们提供了一顿饭,用20年后的标准来看,那只能说是粗茶淡饭。”


“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能够赶上深圳的发展速度,这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又一个南大门。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当时的深圳还是一个只有3万人的小镇,四周都是稻田。截至2010年,深圳市的常住人口超过了1000万,比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纽约的人口还要多。深圳的高楼大厦没有超过30年的,城市里鳞次栉比的现代百货商场、酒店、写字楼和饭店熠熠生辉。”


“虽然今天初到深圳的访客依然会被这里的高楼大厦和琳琅满目的商店搞得眼花缭乱,但是深圳再也不是一枝独秀,中国许多城市都在效仿深圳。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 0年代,正如本书的作者们所描述的那样,深圳是开拓者,是帮助塑造中国现代生活的开路先锋。”

编辑 关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