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将崛起新城市中心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周斌 李剑辉 吴绪山 韩文嘉 周红声 姜鑫/图 周红声 姜鑫 刘燕/视频
2020-12-22 07:41
摘要

惠风拂煦,南海潮急

惠风拂煦,南海潮急。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关键时刻,粤东重镇揭阳市的重大产业平台——大南海石化工业区建设迎来了高潮。

汽车驶入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就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工场。中午时分,穿着中石油及各承建单位制服的工人三五成群骑着单车从临时休息营地回到工地,一车车载着钢筋、砂石的泥土车穿梭而过。施工现场,一排排化学品储罐和装置基础拔地而起,排列整齐。在这个现代化的世界级石化能源基地,12000余人、2500余台机械正在同时施工,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

位于大南海石化工业区的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预计2022年建成投产。

这是揭阳在滨海新区规划的“一城两园”中的“一园”。由惠来老城+粤东新城、大南海石化工业区和惠来临港产业园组成的“一城两园”,开发建设快马加鞭,目前已驶上了快车道。不久后,这里将崛起粤东城市群中一座新的城市中心,它将是临海特色产业的战略高地。

向海而生,逐光而行。揭阳这座千年古城,正沿着南海的海岸线,铺展着新时代耀眼的蓝图远景。

世界级石化产业园区呼之欲出

中国石油广东石化公司副总经理李锡均在大南海石化工业区规划展示中心接受记者采访,他拿着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工程计划说:“这周项目计划完成的工程量包括903根CFG桩、5.49万立方米混凝土、17.57千米地管、2167吨储罐组焊、1003吨钢结构安装等。”

“大干快上!”李锡均这样形容项目的施工建设现状。

2018年,项目全面加快建设,朝着构建“中石油集团长江以南总部基地”“国家级先进重油炼化产业基地”“世界级临港化工炼化基地”的目标推进。其中的龙头项目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是中石油迄今为止一次性投资建设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项目批复投资654亿元,建设规模为2000万吨/年炼油+260万吨/年芳烃+120万吨/年乙烯,共包括41套主体装置和203个主项单元,并配套建设30万吨原油码头及最大泊位10万吨的产品码头,占地953公顷。”李锡均说。

这一预计2022年6月投产的项目,多套大型装置规模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其中,260万吨/年芳烃单线、80万吨/年苯乙烯、50万吨/年聚丙烯、60万吨/年ABS装置规模均为国内最大。

李锡均介绍,绿色和智能化是这一项目的特点。项目执行国内最高环保标准,环保投资估算72.5亿元,占项目总投资11%以上,确保实现节能减排、清洁化和环境友好的目标。项目还致力于打造智能工厂,达到本质安全、绿色环保、合规管理。

位于大南海石化工业区的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预计2022年建成投产。

在大南海石化工业区党工委副书记保崟琨看来,大南海石化工业区是一个前景广阔的重要石化产业平台,石油炼化是一方面,而上游项目所辐射带动的中下游产业,将在更大程度上改变和优化工业区及周边区域的产业结构。“石油炼化产业及其中下游产品关乎整个民生的衣食住行用,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日用化学品等不同类型细分产业之间的链接与融合越多、越深、越广泛,其对下游关联子产业或新兴产业的带动,以及对区域经济的撬动作用越明显。可以说,石油化工产业链越往下延伸,越将带来下游产业经济几何级数的增长。我们完全可以预期,当这一现代产业集群与揭阳及周边地区传统优势产业相链接、相融合后,将对地方乃至更大范围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起到明显的催化聚合和引领提振作用。”

“园区深入贯彻省委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部署要求,在服务支持入区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的同时,也在积极对标国家乃至世界先进化工园区建设水平,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推动园区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工业区以更加主动、开放、有为的心态,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优质化工产业集群,在区域联动上做文章,在产业共建上下功夫,在项目引进上出实招,力促双区优质精细化工类、新材料类、高端制造类项目向园区转移集聚,并反向配套和精准响应‘双区’对于精细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品、日用化学品的市场需要。工业区近期全力推进和服务总计划投资超700个亿的‘三基地、四大类、十二个’优质化工及新材料项目落地建设,这标志着工业区优化营商环境和产业引进工作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期待能吸引更多有实力、有资金、有技术的优质项目到这里投资,进一步实现原料多元化、产品高端化、市场开放化、链接精细化。”他表示。

“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全力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园区”。工地上醒目的大红条幅,提示着这个工程的紧迫感和重大意义。事实上,这一世界级项目,让参与其中的所有人都为之激动。“我们将大力弘扬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力争早日建成世界级炼化基地。”在接受采访中李锡均充满自信地说。

揭阳市区新貌。郑楚藩 摄

“一城两园”勾画滨海新城新图景

在粤东新城管委会,主任陈郑生向记者展示了揭阳滨海新城的发展蓝图:规划总面积369平方公里的滨海新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与海西经济区的交汇处,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揭阳拓展城市空间、建设滨海新城的主抓手,将为揭阳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17年12月,广东省颁布《揭阳滨海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年)》,把揭阳滨海新区作为区域性重大发展平台进行谋划推动,规划将粤东新城打造成为粤东城市群新城市中心;2019年3月,省政府配套出台《关于支持揭阳滨海新区粤东新城加快开发建设的若干意见》,将揭阳滨海新区粤东新城的建设目标定位为“广东区域新发展极、滨海产城融合绿色发展实践区”,从管理权限、管理机制、财政补助、金融创新、土地保障、基础设施、新城规划、营商环境、人才教育、政策享受等方面对粤东新城予以全方位支持,这个扶持政策还将扩展到整个揭阳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的发展聚焦于“一城两园”,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打造粤东城市群新城市中心、临海特色产业战略高地。其中,作为“一城两园”核心区的粤东新城正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不断优化城市、产业、交通布局,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滨海新城。

总部商务、先行启动区、高铁综合开发、科教新城、神泉湾文旅等八大重点开发单元正在有序推进建设。此外,在粤东新城设站的时速350公里的汕汕高铁2018年底开工、2023年9月通车,将实现1.5小时内通达深圳、广州等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和厦门、漳州、泉州等海西经济区重要城市;同样在粤东新城并站建设,时速160公里的揭惠铁路(客货两用)已于2020年11月开工建设,将于2025年建成通车。

揭阳市第一所本科大学落户粤东新城,将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图为校园内正在加紧建设的教学楼

揭阳第一所本科大学——广工揭阳理工学院也坐落于此,并于2020年3月开工建设。在学院的工地上,记者看到:十几栋楼体同时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程车辆来回穿梭、施工人员加紧作业, 一派热火朝天、大干快干的场景。随着学院建设百日攻坚战进入冲刺期,校园工地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新的进展。据在场施工人员介绍,目前校园26座单体建筑中20座已经封顶,年底将实现全部封顶,明年7月即可建成交付使用。首期工程完工后,广工揭阳理工学院计划招收5000名学生,待学院四期工程全部建成后将会有2万名大学生在此求学。学院初期规划设置了先进制造、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化学与生物工程、材料与能源工程、土木与海洋工程、应用数学、工商管理、艺术设计等8个教学主体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工业研究院。

节材、节地、节能、去装饰化的绿色理念贯穿广工揭阳理工学院建设的全过程,校园保留了自然山体水体,依山而建,傍水而修,实现“山海林田湖”和校园功能共生相融,能望海观湖的环形图书馆、“坐山拥水向海”的山水校园,令人向往。

采访中,陈郑生告诉记者,在惠来县城,有一条历史文化轴线:从始建于1342年的赤山古院,到建于1628年前的鳌头塔,往海边延伸,是古村文昌村,也是如今广工揭阳理工学院的所在地。这或许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隐喻——从历史出发,这支文脉正在沿着这条轴线,向未来绵延,粤东地区越来越多的人才将从这里走出,去塑造这座城市的未来。

编辑 关越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周斌 李剑辉 吴绪山 韩文嘉 周红声 姜鑫/图 周红声 姜鑫 刘燕/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