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知识城在新格局中有何使命担当?未来15年内如何发展?12月19日,这场由广州市委宣传部与知识城管委会联合举办的《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简称《规划》)政策解读会(广东专场)将给出答案,6位来自经济、社科等领域的专家在现场对《规划》进行深入解读。专家们建言,中新知识城应该坚持中外文明融合、产城融合,从而推动知识城高质量发展。
据悉,8月26日,国务院批复了《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本次政策解读会是继国务院批复同意《规划》、省政府正式发布《规划》、商务部举办知识城专题发布会、在北京解读《规划》之后,广东专场的政策解读会。
与会嘉宾就中新知识城建设问题建言献策(通讯员供图)
郑永年:知识城要扮演中国外循环的角色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表示,知识城发展要紧扣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大家都在抓技术、抓产业,如果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投资贸易规则统一起来,这个内循环就是一个高层次的循环,是制度上的内循环;粤港澳大湾区,是内循环和外循环的连接点,外循环如何跟东盟市场结合起来,如何和RECP市场结合起来,未来如何跟TPP结合起来,这也是要重点考虑的。”
郑永年认为,知识城一定要扮演中国外循环的角色,中新知识城不仅仅是广州发展的重点,也是广东发展的重点,中新两国的合作也是我国综合发展的试点,非常重要,尤其像知识城这种世界级的经济平台,一定要强调世界性。人才知识极其重要,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竞争。
常修泽:知识城要构建适合“海鱼生长”的环境
知识城是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平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也认为要注重知识城的“世界性”。“国务院批复的《规划》要求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开放要有新追求,基础面做好产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人员流、信息流,并往制度型开放提升,对标国际一流规则和标准,构建适合‘海鱼生长’的环境,即中外文明的包容和交融。新加坡是当今世界上中西文明交融、交汇最成功的地方,知识城可以借鉴形成一个知识创新氛围。”
梁桂全:以人为本,高起点建设后现代知识城
“供给侧改革创新一定要跟需求改革创新联动,这个联动的地方就在城市,城市是联动供给与需求的一个集结点。” 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省政府原参事梁桂全在演讲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他表示,通过智慧化、生态化、人文化,高起点建设后现代知识城。知识城要以人为本,以系统集成方案引导实验创新,用智慧再造科技-人文-自然融合的后现代文明城市。
张振刚:打造三大平台,培育四大集群,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高质量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前党委副书记、教授张振刚表示,知识城要明确三个定位,打造三大平台,培育四大集群,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高质量发展。明确知识城功能定位,水平定位、关系定位三个定位。他表示世界级科技创新平台代表了国际引领、高端集聚、环境优越。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增强高科技供给能力;打造世界级产业创新平台,提升产业质量效益;打造世界级智慧城市创新平台,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创新能力。打造生物医药创新园、新能源新材料及集成电路价值创新园、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园、智能制造创新园,以四园建设促进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高质量发展。
毛艳华:知识城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创新极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毛艳华从粤港澳大湾区的角度,分析知识城在其中的发展路径。他认为,知识城应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粤澳(横琴)深度合作区等重大创新载体串珠成链打造大湾区创新带。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平台。创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重点打造面向港澳的示范性孵化器、众创空间和价值创新园区等。
刘金山:知识城要担当金融支持创新、畅通科技创新链引领者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刘金山做了“金融支持创新、畅通科技创新链引领者”主题演讲。“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畅通科技创新链,引导资本投向工程化阶段,金融科技增信利于畅通科技创新链。知识城要建立知识产权投融资创新体系和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投融资试点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拓展知识产权金融业务比如专利权质押、发明专利授权险,推进金融科技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接常态化。” 刘金山说。
数读中新广州知识城:
1. 今年以来,知识城集中签约动工项目126个、投资总额2837亿元,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7%,1-10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2%,累计注册市场主体2.36万家。
2. 知识城是全国唯一由国务院授权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担负着开展知识产权综改的国家使命2020年完成专利权质押融资金额21.49亿元,帮助144家科技企业融资,占全市43.17%。累计知识产权贯标企业数量1271家,排名全市第一。
3. 知识城全面融入新加坡元素加快建设,海绵城市以总年径流控制率83%问鼎华南最高标准,100%实施绿色建筑,精心建设29公里的风雨连廊慢行系统。
编辑 范锦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