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对接大湾区,承转带动产业大发展

香港经济导报
2020-12-15 09:38
摘要

顺势而为,产业兴邵。实体经济让邵阳蓝图织就新经纬;撸起袖子加油干,邵阳迈上更高起点,正在实现新的跨越。

邵阳经开区

邵阳是湖南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占湖南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为了让贫困人口较多的邵阳同步走向小康,2014年底,湖南省决定在该市12个县市区建设湘商产业园,重振邵阳工业辉煌。邵阳市委市政府敏捷反应,迅速在全市全面启动邵阳湘商产业园建设,构建“以邵阳经济开发区为核,以沪昆高速百里工业走廊为带,以各县市区湘商工业园区为多点,打造湘中、湘西南面积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工业中心”的“一核一带多点”工业发展新格局。2019年4月,邵阳市委书记龚文密宣布,沪昆高速百里工业走廊基本建成。

产业兴,则经济强。近年来,邵阳贯彻落实湖南省产业项目建设年、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等工作部署,牢固树立“产业兴邵”理念,产业项目实现量质齐升。目前,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产业集群正在“百里工业走廊”脱颖而出。2019年,作为核心的邵阳经开区在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排名第一、外贸出口增速全省排名第二。

顺势而为,产业兴邵。实体经济让邵阳蓝图织就新经纬;撸起袖子加油干,邵阳迈上更高起点,正在实现新的跨越。

邵阳市委书记龚文密到三一智能生态汽车城项目了解项目建设情况

“贫困带”变成“黄金带”

百里工业走廊蓬勃崛起

每天160台大客车,接送6300名员工进出九兴。在邵阳经开区九兴鞋业,记者见到了这样蔚为壮观的一幕。公司行政主管吴昆告诉记者,这里是亚洲最大制鞋企业九兴控股集团在国内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九兴鞋业解决了市区及各县就业人数1.2万余人。今年疫情期间,订单逆势上扬,同比增长60%,新增就业1500多人。”

邵阳经开区九兴鞋业生产车间

九兴鞋业是邵阳最早引进的重点企业之一,年产耐克、乔丹等世界体育品牌休闲鞋800万双以上。

20秒总装出一台全智能电饭煲。11月4日,记者在拓浦精工智能制造总装车间见证了机器人组装全过程。

扫地机器人、空气炸锅、电烤炉……记者能想到的智能家电,在拓浦精工智能制造(邵阳)有限公司都能找到样品。公司智能制造中心副总监章新主告诉记者,仅凭电饭煲,拓浦精工已成功打入日韩、欧美市场,“内循环”也突飞猛进,今年6月以后内销占到80%以上。

说起拓浦精工,还得回到2017年的“港洽周”上。当时,邵阳经开区与深圳市新凯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签约,确定由数家上市公司组建产业基金,投资建设邵阳智能制造(工业4.0)产业小镇项目。由此,作为智能制造产业小镇项目一期的拓浦精工正式成立,主产小家电产品。

拓浦精工技术团队定下发展目标,致力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让小家电生产进入智能制造领域。“既然站在新的起点上,就应该把握这次机遇,充分发挥团队积蓄已久的力量,让企业实现全新蜕变。”技术团队负责人顾斌说。

邵阳经开区拓浦精工生产车间

要让小家电实现智能生产,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因为不同产品的主体结构差别较大,较难做到批量化生产,因此行业内智能生产程度一直较低。“如果为每一种产品都建设一条智能化生产线,那么生产成本将明显增加。”经过反复思考、研究,拓浦精工决定打造一条可柔性生产的小家电生产线。

科学设计方案,不断钻研摸索,最终研发出产品柔性生产线。如今,智能生产在拓浦精工各生产车间广泛运用。“同样的生产规模,以前需要工人2000余人,现在只要800人。”顾斌说,智能生产既大幅减少了人工成本,也降低了物料损耗,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

邵阳曾是工业大市,全国41个工业门类,邵阳拥有39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等大城市搬进邵阳的大国企有20多家,邵阳城一半的市民是产业工人。2013年,邵阳名列国务院发布的95个老工业城市榜单中。

邵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刘事青到拓浦精工生产车间调研

新时代必有新作为。“重振工业雄风”是每一位邵阳人的夙愿。

“沪昆百里工业走廊”已成为邵阳市引领工业经济平稳增长、企业效益快速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投资大幅增长的“主战场”。目前,走廊战略区园区拥有企业2503家,2019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414 .63亿元。今年前三季度,走廊战略区域内园区实现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87.48%,技工贸收入占全市的92.90%;规模企业总数占全市的88.80%,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92.02%。

邵阳以沪昆高速公路作驱动轴,宏大布局沪昆百里工业走廊,最具邵阳特色、最显邵阳担当。全球最大的工程搅拌车生产基地、国内唯一能够制造高质量熔喷布生产设备的企业、全球最快的智能立体车库以及中国邵阳特种玻璃谷、“世界鞋都”、“世界打火机之都”、“中国发制品城”、“中部箱包城”等纷纷在这里诞生。

“市里正全力实施‘主导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提升、发展动能转换、营商环境优化’四大工程,承载邵阳制造强市梦想的‘沪昆百里工业走廊’已经强势崛起。”邵阳市委书记龚文密说。 

从“跟跑”到“领跑”

高质量发展树标杆

在湖南亮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刚投产的生车车间里,自动化生产设备正在满负荷运转,赶制一批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订单。

湖南亮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邵东引进来的一家集隐形眼镜及护理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至2019年,邵东市共完成进出口总额30亿美元,年均增长43%,3年签约引进项目120个, 签约资金29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155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660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218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08家,柔性引进院士、国家级人才近30名,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8家。

11月2日,邵阳再生资源产业园举行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广化高分子材料”“兴荣钢铁”两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1.7亿元。此前的10月20日,投资3亿元的“鸿腾铝棒”项目成功签约落地。在不到半个月内,三大项目相继落户雀塘产业园,为新邵县实体经济的发展、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注入了鲜活动力。

东起邵东与沪昆高速娄底接口,西至雪峰山东麓,沪昆百里工业走廊布局着邵阳7个省级工业园区,正日益成为邵阳加快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集散地。

11月3日,邵阳市召开全市七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规划审议专题会议,全力厚植产业集聚集群优势,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邵阳市紧紧围绕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显示功能材料、智能家居家电、循环经济、中医药、时尚用品、互联网+”七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不断补链延链强链,筑牢产业基础,推动产业链现代化。

8月21日,中电彩虹(邵阳)特种玻璃有限公司第一期第二条盖板玻璃生产线在邵阳经开区成功点火。这为邵阳推进特种玻璃谷建设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点燃了邵阳产业再度腾飞的“新引擎”。

中电彩虹(邵阳)特种玻璃有限公司

瞄准产业前沿,邵阳超前规划和布局,下好“先手棋”,锻造产业“主引擎”。2017年12月,市委市政府启动邵阳特种玻璃谷的规划及建设,决定举全市之力建设这一重大工程。两年多的努力,以中电彩虹(邵阳)特种玻璃为龙头,一条串起欲勤光学、铭阳光显等2 8家下游企业的产业链成型,项目总投资超62亿元,可带动新增年产值100亿元,实现关键领域由“跟跑”向“领跑”迈进。

同样在邵阳经开区,三一项目正在成为邵阳产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引擎。今年上半年,三一专汽实现工业总产值58.22亿元、同比增长64.41%,建成全球最大的工程搅拌车生产基地,全球市场份额接近20%。

3年内,三一邵阳项目年产值将突破300亿元。以三一智能生态汽车城为主导的先进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正在加速布局、强势崛起:已引进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2 8家,三一专汽所配套的宇恒汽车、楚河科技、尚亿智能制造3家企业已投产,三一专汽50亩配套项目和亚太宝瑞汽车内饰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在新邵经开区,园区内的各个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施工车辆来回穿梭,热火朝天,各个产业建设项目你追我赶、拼比争先。目前园区在建重大产业项目11个,开工建设标准化厂房面积53万平方米。

在隆回高新区,宏邦电容器设备制造项目强势助力隆回县打造人工智能和传感器产业链。

在百威(武冈)啤酒生产基地内,从智能化控制的生产线到包装丰富的产品,不仅见证了一罐啤酒的生产,更见证了企业技术革新的成效。

在洞口经开区,国彩新材料项目正致力打造国内涂料生产制造知名企业。

在邵阳县工业集中区,全省中西部地区首家生产液晶显示片和液晶模块的湖南宏晶电子有限公司正在调试设备,预计年内一期可建成投产、实现年产值1.3亿元。

邵阳以产业项目稳投资、促增长、强后劲,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交出了疫情之后的成绩单——上半年,全市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7.7%,高于全省5.7个百分点,排全省第三;重点产业项目、“135”工程,园区企业复工复产率、人员到岗率居全省前列。

高速公路交错的梽木山互通

目前,邵阳正在实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三年计划,打造“一谷三园十基地一区一走廊”(全球特种玻璃谷、三大智能制造产业园、十大出口基地、生态旅游示范区、沪昆高速百公里工业走廊);以项目带动,实施两个“五个100”工程,大力培育制造业;突出特色,实行集群入驻,培育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立足产业,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加快打造国家级经开区、通关口岸平台、综合保税区,打通邵阳至东盟贸易通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湘中邵阳以“只争朝夕”的劲头,构划发展大格局,铺排产业大项目,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后劲,真正实现了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迈进。 

对接大湾区

打造湖南省域副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是当前中国经济的热点地区,对于邵阳来说,这也是实现产业崛起的大好机遇。

邵阳是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定点市,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和良好基础。推进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有利于更好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20年4月30日,邵阳市印发了《邵阳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抢抓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国家支持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奋力在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湖南装备制造暨邵阳名优产品走进东盟经贸博览会签约仪式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要充分与‘十四五’规划相结合;与全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和全市‘二中心一枢纽’战略相结合;与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相结合。”邵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刘事青要求。

初冬季节,阳光格外艳丽。邵阳经开区内,总投资10亿的桑德集团锂电池循环利用项目的基础建设进入尾声,项目建成后将为邵阳市提供环保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综合处理服务解决方案,助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低碳城市的创建。

桑德集团邵阳锂电池循环利用项目是邵阳市成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典型实例。在2019年湖南—粤港澳大湾区投资贸易洽谈周中,桑德集团锂电池循环利用项目、邵东智谷建设项目、邵阳经开区清洁能源智能装备产业园等29个项目现场签约,项目总投资212.7亿元。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现在的邵阳境内,处处是领军产业高歌猛进,交通建设如火如荼,唱响邵阳大地上拼搏奋进的乐章。

“十三五”期间,邵阳已基本建成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和民用机场零的突破。2017年,邵阳武冈机场正式通航,邵阳沟通外界的空中通道形成,随着年底武靖高速通车,全市进入“县城零距离上高速”的“新高速时代”;2018年,怀邵衡铁路正式通车运营,这让邵阳成为联通成渝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最快捷的大通道,联通了中国东西沪昆、南北京广两大高铁大动脉,标志着邵阳成为高铁交通枢纽,宣告邵阳全面进入“高铁时代”。

未来五年,邵阳将构筑以呼南高铁、怀邵衡铁路、兴永郴赣铁路以及沪昆高速、二广高速、呼北高速等为基础的“四横四纵”通道,以武冈机场、邵东军民两用机场和多个通航机场为支撑的特色航空网,打造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020年7月17日,邵阳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召开,会议上印发了《关于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若干意见》,根据《若干意见》,到202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超过3,300亿元,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基本建成。而到2035年,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全面建成。

这是830万邵阳人共同的梦想。

《若干意见》还明确6个具体目标,邵阳将打造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区、湘南湘西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特种玻璃谷”、湖南对接东盟地区最大的产业集聚区、中部地区最大的特色轻工产业基地以及全面建成沪昆百里工业走廊。一个湖南省域副中心、湘中湘西南经济文化中心、全国区域性交通枢纽的宏大蓝图正努力绘就、喷薄欲出。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考察时,勉励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

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邵阳与全省人民一起,站在新起点、谋划新篇章、展示新气象、体现新担当,在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对接融入大湾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步履铿锵,坚定前行!


编辑 秦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