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政观察 | 深圳当如何建设先行示范区?郑永年等大咖顾问这样建议

深政观察
2020-11-17 22:30
收录于专题:深政观察
摘要

深圳组建起300人规模的强大顾问团队,这个强大的“智囊团”紧锣密鼓地开展了一场研讨会

“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作为内外循环的关键节点,深圳下一步就要做城市的整体升级——不是升级哪一块,而是把该补的短板全部补起来。”

“深圳可以借鉴香港的制度环境优势,在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成为全球价值网最重要的支点。”

“新基建持续发展光有硬件不够,要有软组织及其软组织构架。”

“在深圳经济发展方面,必须提升中小企业的韧性。深圳中小企业虽然活力强,但抗压能力有待提升。”

在11月16日深圳市先行示范区专家库和深圳智库联盟正式揭牌成立后,这个强大的“智囊团”紧锣密鼓地开展了一场研讨会。

小政注意到,参与“头脑风暴”的嘉宾都是大咖级别,包括深圳市先行示范区高级顾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深圳市先行示范区国际组专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海上丝路研究中心主任肖耿,深圳市先行示范区经济组专家、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黄伟,深圳市先行示范区国际组专家、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郭屹等专家,都纷纷来支招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

而研讨的内容也是干货满满,“一针见血”。比如,深圳如何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在“双循环”大背景下,深圳扮演何种角色?打造全球标杆城市,深圳还有哪些差距?如何做好“深港合作”这篇大文章?这些不仅是会议讨论的重点,更是新时代深圳的“必答题”。

对于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智囊团”还有哪些意见建议?值得继续期待。小政先整理了这场研讨会上专家们的部分观点:

1、深圳市先行示范区高级顾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

| 构造南方共同市场推进双循环经济

当前,为了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和挑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提出了“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在“双循环”时代,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几大经济区域之一、地理位置又刚好内外循环连接点的的粤港澳大湾区,要在“双循环”过程中扮演一个极其关键的角色。

应该把大湾区建设成为一个 “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利用湾区地域优势、产业优势、广阔的市场使得全世界的优质资本、优质技术、优质人才都想来,来了以后不想走也走不掉。

在这个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也要突出辐射作用,把其他地方带动起来。可以考虑在进一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庞大的南方共同市场,在实现本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继续引领国家的发展。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可以考虑“港湾联动”,也可以考虑“湾闽联动”,甚至还可以考虑大湾区向北一点,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则向南延伸,以更大市场空间的联动让国内大循环更有效率。

我一直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内部欧盟”。构建南方共同市场,可以从欧盟学习经验——欧盟的问题是缺少强有力的协调机构,很难协同,但大湾区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协调,相信大湾区会比欧盟做的更好。

全球化不会停止,中国必须坚持开放。这对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而言都是巨大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一定要成为国际大循环的抓手。而深圳进一步的国际化,非常重要。深圳是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一个城市,但还远远不够。希望深圳在进一步国际化进程中积极探讨更多的可能。比如说,中国和东盟的医疗物资研究中心能不能放在深圳?一些国际组织的总部能不能放在深圳?这些都是可以考量的。

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作为内外循环的关键节点,深圳下一步就要做城市的整体升级——不是升级哪一块,而是把该补的短板全部补起来。

2、深圳市先行示范区国际组专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海上丝路研究中心主任肖耿:

| 深港无缝衔接打造离岸经济金融生态圈

中国需要一个可以快速学习及吸收香港特区优势的地方特区,来探索未来中国最国际化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深圳显然是一个最有竞争力的潜在候选人。深圳40年发展成果耀眼夺目,放眼未来,制度创新对深圳最为重要,目的是创建一个新的、高度开放的市场化制度生态环境,吸引全球的优秀企业和人才,带动全国的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深圳对香港在金融方面的借鉴、融合、创新正当其时。内地和香港的金融制度环境就好比河水和海水,希望在深圳或者大湾区等一定范围内,香港和内地的两套金融体系可以共存,从而克服香港企业到内地发展或者内地企业到香港发展的“水土不服”。这一点上,欧盟值得学习——虽然与欧盟由主权国家构成不同,但由于大湾区内包含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欧盟的整合经验的确值得借鉴。事实上,欧元的整合极大降低了欧盟内部的交易成本。

因此,深圳可以借鉴香港的制度环境优势,在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成为全球价值网最重要的支点。深圳可以与香港无缝衔接,打造离岸经济金融生态圈。

3、深圳市先行示范区经济组专家、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黄伟:

| 新基建 “硬设施”需“软组织架构”配套

新基建持续发展光有硬件不够,要有软组织及其软组织构架。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以大投入研发第五代计算机,但在某些硬件方面取得进展与成功的同时,在整体方面没有达到预计目标。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过多重视技术硬件创新,没有足够重视创新落地重要因素如人和流程等“软组织”及其架构、企业⽣态区域的培育与建设。

软组织是硬科技如新基建持续发展的有机组合与关键,涉及到组织规章制度、文化与生态区域、上层建筑、管理理念及价值观等。华为、腾讯等企业都做的很好,因为它硬科技后面有通常看不到的软组织建设如公司文化、价值观与理念与生态区域等架构。所以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硬科技力量的成功、更加是与硬科技相辅相成的软组织及其架构的成功。而且这样的成功才是持续的。硬科技成功可能有国家大投入在几年内就可能发生,而软组织及其架构建设通常是十年磨一剑才能有真正持续的效果。

4、深圳市先行示范区国际组专家、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郭屹:

| 打造全球标杆城市深圳要强韧性增创新动力

深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成世界标杆城市,要重要在经济发展、创新动力方面缩小与世界发达城市的差距。

在深圳经济发展方面,必须提升中小企业的韧性。深圳中小企业虽然活力强,但抗压能力有待提升。以日本在东京圈形成的大中小企业分工明确、紧密联系的合作体系为参照,深圳政府应该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通过立法保障小企业权益,以及通过税收鼓励建立大中小企业协作体系等各项支持。

任何一个城市失去了创新动力,那么它势必会在国际竞争中出局。深圳必须进一步提高创新动力,当前深圳的的创新更侧重于应用型创新,这对于整体的基础科研转换、引导市场力提升方面作用有限,深圳在基础创新、基础科研转化上还有待提高。

建议深圳政府利用综合改革试点授权,重点履行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技术的基础探究、集中力量办大事、创造市场、运作机制效率五大角色,做到“三个主导,两个放手”,即在早期基础研究、中小企业扶持和种子基金引入方面起到积极主导作用,而在科研方向和创新服务方面则放手,减少干预。

见习编辑 连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