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黄国焕 通讯员 张博 杨慧 文/图
11月26日,在果林村搬迁项目启动签约仅一个月之际,签约率即达98%。当天,项目现场指挥部内争分夺秒、忙碌有序:咨询签约的业主络绎不绝,工作人员穿梭衔接,或解读条款或核对信息或引导申报,专业团队同步开展上门测绘,保障流程无缝衔接,最终新增16户完成签约,用实绩为这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工程写下亮眼一笔。

作为贯彻落实省委“百千万工程”的具体举措,该项目是市、区立足长远发展的战略决策,更是改善民生的务实行动。为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光明区启动搬迁工作,让居民告别旧居,拥抱优质生活。从9月22日动员至今,60余个日夜的风雨兼程,一线工作人员顶住压力、日夜奋战,化解积淀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以过硬作风实现“旧房愁”到“新家盼”的转变。正如光明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所言,这份成果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更锤炼了队伍、赢得了民心、探索了机制,为持续改善民生与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干部淬炼硬本领,破解民生“老难题”
“连续蹲守、反复沟通是常态,只要能为群众谋福祉,再难也值得。”现场工作8组组长的话语里满是感慨。他说,该组对接的5户居民相关事项,是积淀多年的历史遗留难点,初期沟通工作屡屡碰壁,但工作组始终秉持久久为功的韧劲,以“一户一策”精准对接需求。

“我们不仅算清安全账、经济账,更讲透民生账。果林村的搬迁,是提升居住品质、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关键一步,更是对干部思想、能力、作风的全面检验,我们在一线锤炼了真本领。”该组长介绍,组内重点对接的“大沈家”3户居民,相关事项僵持多年未能推进,为切实解决问题,组员连续三十余次上门走访,最长一次沟通协商至凌晨3点。工作中,大家始终坚守“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政策刚性,同时注重情理法相结合的柔性沟通,既耐心解读政策底线,又换位思考回应合理诉求。最终在26日当晚,经过5小时的细致对接与真诚沟通,工人人员成功让这3户被搬迁人放下顾虑,顺利签订申报表和面积清点表。而这3户的积极响应更产生了示范效应,其他观望居民纷纷主动对接,形成“政策宣讲入脑入心、群众主动支持配合”的良好氛围。

现场工作6组副组长还介绍道,70岁的徐大爷长期居住在惠州,起初对搬迁政策多有不解。“我们反复通过电话沟通,不仅详细解读安置红利,更向他介绍搬迁带来的民生改善。”真诚的沟通打动了徐大爷,11月26日,他在儿子的陪同下专程从惠州赶来,从下午4点到晚上8点,工作人员全程高效办理,顺利完成了从面积申报到协议签约的一整套手续。
干群同心聚合力,架起民生“连心桥”
“签约不是服务的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我们推进的不仅是土地整备项目,更是一次凝聚人心、淳化民风的实践。”迳口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推进中,工作人员始终换位思考,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用真情服务化解“信任问题”,让“要我搬”转变为“我要搬”。

在产权认定这一关键环节,工作组用脚步丈量民情的担当让群众深受触动。“有住户因缺乏材料,无法证明房屋归属及辖区身份,影响了安置指标认定。” 现场工作3组一位年轻干部说,为保障被搬迁居民的合法权益,工作组主动对接派出所,逐一对房屋周边住户进行走访核实,收集证人证言与居住痕迹佐证,最终帮助住户顺利完成认定与申报,并签署了搬迁协议。
同时,针对搬迁户的实际需求,一系列务实举措接踵而至:社区搭建租房平台,联动周边小区梳理长租稳定房源,解决“住房难”;对收入有限的家庭,工作人员仔细核算补偿标准,协调过渡安置与后续帮扶,打消“生活忧”;面对就业、配套等疑问,逐一记录、逐项回应,联动部门搭建服务桥梁,解除“后顾之忧”。这些举措既维护了政策刚性,又彰显了民生温度,推动形成互谅互让、和谐向上的社会风气,让浩然正气成为主旋律。


两个多月内签约率创下98%,这份成绩的背后,是干部队伍担当精神、务实作风的充分彰显,是群众大局意识、支持发展自觉的显著提升,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如今,果林村搬迁已进入签约收尾阶段,这场实践搬迁,不仅为光明区土地整备积累了宝贵经验,更让城市发展愿景与百姓的宜居梦想深度融合。在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征程上,光明区始终以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的温度与民生的质感同步提升,干部的担当与群众的支持双向发力,正共同书写着基层治理“合民心、顺民意”的精彩答卷,为高质量发展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