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虫”送的小礼品暗藏大风险

读特&深圳晚报记者 郑淑仪
11-26 08:20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摘要

“展虫”送的小礼品暗藏大风险

AI制作

作为年均举办超千场展会的“会展之城”,深圳各大展馆从不缺少人流与商机。但随着各类展会密集落地,一种披着“免费送”外衣的套路正在多个展馆蔓延,推广人员手持蓝牙耳机、小挎包等礼品见人就塞,以“零成本领福利”诱导参观者扫码辅助账号注册、填写敏感信息时,一场涉及个人信息安全与金融风险的“代价”才刚刚开始。

记者实测

微信辅助注册

触发安全预警

在近期举办的车展、礼品展、食博会等多场展会现场,记者观察到,一拨挎着大包小包的推广人员频繁穿梭在展馆入口、通道等人流密集区,嘴里反复念叨“免费领小礼品”,将礼品主动塞进参观者怀里。短短5分钟内,至少有20位参观者被类似方式拦下,记者亲历了两种典型套路。

套路一:微信辅助注册,账号面临封号风险

“用老微信号帮新号做个辅助认证,很快的!”一名推广人员将帆布袋塞进记者手中,递来微信辅助验证二维码。记者扫码后,手机弹出“确认你的朋友正在注册账号”提示,要求填写与微信钱包实名认证一致的姓名及身份证号后四位。点击提交后,微信弹出安全预警:“近期高发黑灰产通过扫码送礼、有偿辅助等方式诱导用户进行辅助注册、解封验证,此类行为可能导致账号被限制功能或封号。”

《微信个人账号使用规范》明确规定,诱导普通用户完成安全辅助验证以批量注册账号,或恶意为他人违规账号提供注册、解封辅助,均属于违规行为。腾讯微信安全团队相关负责人解释,黑灰产常将此类辅助包装为“兼职任务”,蒙骗用户协助涉赌博、色情、诈骗等违法违规账号注册。对于多次为恶意账号提供辅助者,微信将限制其账号功能甚至永久封号;即便不知情协助解封被封号,虽可申请解封,但流程繁琐且影响使用。

套路二:信息收集+金融营销,扫码后遭骚扰轰炸

“免费领蓝牙耳机,就扫个码的事!”另一名推广人员不由分说地将包装简陋的耳机塞进记者手中,随即递来一部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某金融APP的注册界面。“简单填写一下,1分钟搞定。”记者发现,所谓“简单填写”不仅要求提交个人信息,还被要求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或银行信用卡才能领取礼品。

市民谭女士也有类似遭遇。她在一场展会上被“免费送充电宝”的推广者拦下,接过礼品后才得知需开通信用卡完成“领取流程”。“一听要办信用卡,我立马把礼品还回去了,感觉被套路了。”谭女士说。

这些“免费礼品”成本极低,推广者一般会根据展会特性配备礼品:宠物展送逗猫棒、宠物罐头,漫展送玩偶、发箍,夏季则送小风扇等。电商平台显示,帆布袋、小风扇、逗猫棒等单价多在1-5元,但这些自称“兼职”的推广人员,通过诱导辅助注册每次可获5-10元佣金,收集的个人信息批量转售给中介机构,黑灰产可借此精准实施诈骗。

乱象直击

“展虫”围堵展馆

主办方劝离无果

这些违规推广人员被展会主办方统称为“展虫”,已成为各类展会的“顽疾”。

在一场宠物展现场,推广人员“逮”着观众推广,展馆保安虽在旁劝阻,但他们采取“打游击”方式,保安离开后立刻折返,劝阻毫无效果。“挺烦的,报警也没用,他们属于擦边行为。”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主办方负责人无奈表示,此类行为未构成明确违法,仅影响展会秩序,“我们赶不走,只能划分一块区域让他们集中开展,避免干扰展商和参观者”。

记者走访发现,“展虫”多以观众名义入场,在展馆内流动推广,而展会人流密集、场地开阔,主办方和保安难以全面管控,使其得以持续蔓延。

“很多人等你接过去了之后,他才说帮忙扫一下二维码,可能是抓住了大部分人接过礼品不好拒绝的心理。”市民伟杰分析,这是“展虫”套路屡试不爽的关键,不少市民对扫码背后的风险一无所知,“特别是那些刚开始接触微信,还不懂得具体怎么使用的中老年人。”

“我妈上次扫码领鸡蛋,帮别人做了辅助注册,结果微信账号被限制登录一周。”伟杰说,中老年群体可能误将违规账号当作“朋友新号”,协助注册后不仅自身账号面临风险,还可能间接助长黑灰产违法违规行为。微信安全团队提醒,若帮助陌生账号完成辅助验证,一旦该账号涉及违法违规,辅助者可能被视作关联人员,影响个人信用相关服务。

多方回应

监管暂无法律依据 需多部门联动破局

专家:建立联合执法+黑名单机制,压实各方责任

面对治理难题,专家建议多部门联动发力,从制度层面破解乱象。

经济学家余丰慧进一步建议,将“展会游击营销”中非法收集个人信息、诱导违规辅助注册等行为,明确纳入《个人信息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执法范畴,对情节严重者依法查处;商务主管部门应在《深圳市关于加快建设国际会展之都的若干措施》框架下,推动制定会展现场秩序管理条例,实施行业禁入制度。他还提出引入“违约赔付机制”,若因主办方或场地管理方疏漏导致参观者权益受损,需承担连带责任,倒逼其履行管理义务。

余丰慧提醒市民,要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坚决拒绝非展商人员主动递送的“免费礼品”,不扫描来源不明二维码,不随意填写个人敏感信息;所有账户验证、金融开户操作,必须通过官方渠道完成。

主管部门:五项措施管控,推进立法补短板

针对上述展会乱象,深圳市商务局已采取五项管控措施:一是加大安保巡查力度,劝离违规推广人员,制止诱导扫码、强制绑定账户等行为;二是加强信息安全宣传,如在展会入口张贴“温馨提示”;三是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开通展馆热线和线上小程序响应市民反馈;四是探索建立入场“负面名单”机制,拟对于在展馆内实际影响展会现场秩序甚至违法违规行为的人士,采取限制登记进入展会现场的措施;五是及时固定违法线索,移交相关部门查处涉嫌侵犯个人信息、违规开展金融营销等行为。

市商务局有关人士坦言,当前监管存在薄弱环节。由于缺乏明确法律界定,展馆运营单位、主办方、参展商、观众的权利义务边界不清,主办方虽拥有现场管理权,但无执法权,难以从根本上遏制违规行为。目前深圳市商务局已开展一些前期调研工作,广泛听取了各方意见,学习了上海、成都等地的经验,将在相关部门指导下,抓紧推进立法工作。

展会经济是深圳城市活力的重要体现,但其健康发展离不开透明合规的环境。唯有让违规推广者付出代价,让展会回归“展示交流”本质,才能既保障市民安心参与展会,又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让“国际会展之都”既具活力更有温度。

(作者:读特&深圳晚报记者 郑淑仪)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