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山管理局举行的“无界南山”主题论坛上,国内外知名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专家关道文(Thomas Kvan)、朱荣远、单樑、孟岩等,对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山区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打开南山局办公围院,以“无界融合”理念破解存量空间治理难题,给予高度评价,并从多维度探讨了“无界”理念未来深化实施落地的路径。

关道文(Thomas Kvan):以无界智慧拥抱创新,以协作精神应对挑战
深圳市致力于打造最具创新力的社会环境,吸引全球杰出人才与顶尖企业。这些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区政府的高效治理,使政府工作深度融入百姓生活、千行百业。南山管理局拆除办公围墙、开放庭院、链接社区,也是政府向社会作出的坚定承诺:从空间开放到全民共享,从服务优化到治理提升。
这一变革意义深远。组织管理虽然需要必要的界限,但边界应具有通透性,以促进思想的流动和发展。无界空间是激发创新的沃土,壁垒只会导致思维僵化。“无界”这一理念,既适用于知识生产领域,也适用于城市建设——唯有汇聚跨领域资源要素,才能抓住未来机遇,共同造福社会。作为设计师,我深知让人类生活更加美好的重大创新,无不源于科学、技术及文化洞见的“无界”整合成果。
围墙强化隔阂、传递排斥信号。应对复杂挑战,唯有携手合作才能赢得成功。南山的“破界”之举,正是对“全球一流现代化创新城区”的郑重承诺,体现了以开放姿态拥抱创新、以协作精神应对挑战的治理智慧。
朱荣远:无界之城,从扩展公共场域到更新价值观念
“无界南山 融合聚力”行动,旨在破除城市“领地化”观念所形成的边界,将分割式的机构空间与城市公共场域融合。这项举措的意义,不止于打开围合空间、扩展公共场域,还创造了一种“共享场域”的更新观念。打开围墙的行为,也属城市更新范畴,它重构了不同城市空间之间的“相邻关系”,产生了新的社会关联,体现了市民的交流权和相遇权。
围墙与门禁,实为城市治理模式的一种写照。打开惯性、封闭的思维理念,就会发现城市中还存在许多可以敞开的空间。正如“无界南山”实践所示,城市更新并非单纯的建筑面积增加。简单的围墙打开,虽然在设施上做了“减法”,但却以很低的成本增益了城市公共空间。只有更新观念,才能突破传统治理的思维定势。
从破除“领地化”边界到重构空间相邻关系,从扩展公共场域到更新观念价值,这一系列行动形成了完整逻辑链,为构建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提供了鲜活样本,彰显城市文明升维的实践智慧。
单樑:从有界到无界,创新城区文明高度的主动选择
城市空间边界亦为文明边界。犹记初至深圳,中心公园无围墙、躺在草坪仰望星空的场景,令我震撼——深圳的“无界”是生活本身,是城市给人的第一份文明体验。2005年深圳建成全国首个无围墙市政府大楼市民中心,象征开放透明的制度姿态与文化自信。这种“无界”,正是深圳城市文明的基因。
如今,南山拆除办公围墙,非仅物理开放,更是文明升维,是面向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迈进,是“创新领头羊”向创新型城区的重要升级。
研究显示,城市创新活力取决于创新生态,后者可通过创新空间生境来营造。而开放与无界,正是创新生境第一性原理,全球创新高地无一不开放。譬如硅谷,最宝贵的不是土地与楼房,而是开放街区中多元人群的密集连接,是无界生态里持续涌动的知识交换。
人类文明的跃迁,始终伴随边界突破。无界,是文明的最高境界,是城市现代化、开放性与创造力的具象表达。无界南山,将走在中国城市文明与创新的最前列。
孟岩:无界理念重构城市空间,描绘多元共生未来图景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年来,一直引领着中国高速度、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进入存量更新时代,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正是当下中国城市问题的破题之地,是创造城市新空间范式、新建筑类型和新生活方式的理想试验室。
建设无界南山,是城市更新模式的开放实验,是造城方式和营城观念的迭代。通过破界与链接,它对嵌入城市肌理的公共场域重新织补,对城市化高峰后低效用地重新填充,在既有格局下叠加全新城市生活空间,塑造更加复合、杂糅、多元、共生的未来城市图景。今日深圳,是日臻成熟的都市人群栖居地,也应是历史与未来共生、科技与文化共融、思想与观念迭新的文明聚集地。
重塑无界城市,意味着构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城市系统。它将超越既有物理空间的限界,重续历史文脉、突破管理边界、革新政策法规、统筹运营机制,实现全域共建共治共享。南山是率先破界的行动者,也将引领更多参与者,助力深圳打造更加开放包容、创新汇聚、宜居宜业的先行示范城市。
(受访者供图)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伊诺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张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