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出台 深圳以“硬举措”锻造青少年强健体魄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姚卓文
16:2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体育课程改革、竞赛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强化、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等提出系统部署。而在深圳,学校体育重点领域的探索已先行一步,以体育课程为主阵地,以赛事体系为牵引,以教师队伍为支撑,以科学评价为驱动,加快构建高质量学校体育发展格局,推动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保持运动习惯、提升体质水平。

把体育课“上精彩” 让学生愿意动、主动练

体育课是培养学生体质、兴趣与习惯的关键环节。《意见》提出要保障课内外运动时间,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校内即可熟练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深圳在这一领域走在全国前列。自2024年春季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率先实行“每天一节体育课”,通过刚性落实课时、扩大运动空间、丰富课程供给等举措,全市871所中小学实现100%覆盖,这一做法被教育部向全国推广。

体育课不仅“天天见”,更因科技赋能而焕发新活力。在深大附中的体育课上,一块智能屏幕已成为课堂“标配”,教师可通过平板将动作示范、体能训练等实时投屏,学生跟随视频完成标准化练习。学校还推出“3+2”课程模式——3节体能基础课、2节专项技能课并行,让学生依据兴趣跨班选课。学生刘鑫皓说:“每周都有专项课,可以更系统地练好一项技能,既累又开心。”

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深圳正推动体育课从“开齐开足”迈向“高质有趣”,让学生在喜欢体育、愿意运动的过程中养成长久、稳定的锻炼习惯,真正掌握1至2项终身受用的运动技能。

把比赛办到校园 让每个孩子都有上场机会

11月15日,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赛艇联赛迎来年度收官,青春在桨声中奔涌;10月18日,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赛再次刷新参赛规模,147支球队让绿茵场热闹非凡……一场场比赛,让深圳校园频频掀起体育运动潮,处处洋溢着师生奋发进取的激情。

比赛热,其实正回应着《意见》对“健全训练竞赛体系”的要求。文件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班级赛、校际赛,构建层级分明、衔接有序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让学生人人有项目、周周有比赛,让赛事真正成为以体育人的重要抓手。

在这一点上,深圳的探索颇为系统、也颇具规模。近年来,深圳坚持“健康第一”导向,建立起覆盖全市中小学的常态化赛事体系,从班级到学校、从区级到市级逐层推进,形成了“班、校、区、市”四级赛事链条。无论是三大球、田径、游泳,还是跳绳、啦啦操等基础性项目,都有对应的赛事平台,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学生的参与需求。

深圳教育部门围绕“普及、培养、交流”三类功能打造赛事品牌,每年组织28类48项市级以上竞赛,覆盖260多万名大中小学生,实现“周周有比赛、月月有颁奖”。丰富的校园赛事,让更多孩子在比赛中找到热爱、建立自信,也在竞技与合作中增强体魄、健全人格。

把冠军请进课堂 让专业水准融入日常教学

《意见》将“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关键任务之一,强调要构建由专职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型师资队伍,既要补充数量,也要提升质量,为学校体育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深圳在这一方面的探索颇具针对性。面对体育学科师资紧缺的现实,深圳一方面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扩大中小学招聘自主权,打通非师范院校体育类毕业生进入公办学校任教的渠道,形成立体、多元的教师补充模式;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公开招聘、紧缺岗位目录选聘等方式引入有经验的体育人才,有效优化了队伍结构。仅2024年以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新增专职体育教师4733名,增幅超过五成,总量达到1.3万余人。

在补充教师数量的同时,深圳也注重引入高水平教练员资源,不断深化体教融合。全市两年来共引进104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等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中小学任教,让学生有机会接受专业化指导。羽毛球奥运冠军于洋成为罗湖区教科院的羽毛球专项研究员,毽球世界冠军罗攀则是莲南小学的体育教师兼毽球教练,南科大附中啦啦操队的主教练陈方宇曾是世界啦啦操冠军。陈方宇告诉记者,在学校任教让她既能陪伴学生成长,也能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不断提升教学和专业能力,“把啦啦操这项运动更好地传递下去”。

把评价完善用好 让兴趣驱动成为学生习惯

《意见》提出要深化体育评价改革,把体质提升、技能增强、运动参与、习惯养成等作为核心指标,淡化选拔性考试功能,强化过程性评价和正向激励。

围绕这些导向,深圳近年来持续深化体育评价机制改革。去年起,深圳体育中考增加了选考项目,将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学生喜爱的球类项目纳入考试,拓展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改革举措得到学生和家长点赞,“孩子能把兴趣和考试结合起来,这样的改革大家都支持。”家长叶女士说。

根据新一轮中考体育改革方案,到2026年,深圳还将进一步扩大选考项目,首次把球类项目单列为一大类,并增加过程性评价在总评中的占比。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旨在引导学生更多参与团队性强、趣味性高、可终身坚持的球类运动,在兴趣驱动中提升社会适应与身心健康水平,形成可持续的运动习惯。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体育教研员刘晋认为,中考体育改革对学校体育教学形成有效牵引,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1—2项可伴随终身的运动技能。深圳大学体育学院王晓东教授则指出,无论是启动“每天一节体育课”,还是推进中考体育改革,这些行动背后体现的是城市对青少年健康的高度重视,让孩子和家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李斌 审读 秦天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王敏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姚卓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