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为幕,城市为景。在悠扬的大提琴声中,火炬缓缓熄灭……11月2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圆满落幕。对于深圳大学3800多名服务十五运会的志愿者来说,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早已融入他们青春的记忆,成为一段永不褪色的成长烙印。从晨曦微露到星月当空,从赛场内外到服务点位,他们用热情的微笑、专业的服务和辛勤的汗水,诠释了东道主的担当与温度,也让“志愿者之城”的底色因他们而愈加闪亮。

“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深圳欢迎您!”深大志愿者在闭幕式现场与观众互动。
这段经历,是奉献的勋章,更是青春的荣光。
精益求精
台前一分钟 幕后百日功
“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深圳欢迎您!”在十五运会闭幕式安检口的灯光下,身着蓝色志愿服的深大“小海豚”们热情洋溢,每当有观众经过,他们便会绽放出最灿烂的笑容,喊出这句响亮的口号。这一幕被不少观众发到社交媒体上“表扬”。
台前的从容,源于幕后的淬炼。
深大3800多名志愿者产生的过程,就是“志愿者之城”精神内核的一次生动彰显。学校高度重视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志愿服务工作,第一时间成立由党委书记李清泉院士、校长毛军发院士担任双组长的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提前一年启动志愿者招募、培训工作。全校共有7997名同学踊跃报名,学校组织笔试面试64场,完成198场次线下培训,层层选拔,最终确定入选赛会志愿者3800余名,深大因此成为派出志愿者最多的广东高校。这份“之最”,既源于对志愿者精神的高度认可和对国家顶级体育盛会的向往,也得益于学校的积极发动和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据悉,深大注册志愿者超4万人,每年活跃志愿者1万多人,长期服务各类大型赛事活动。“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的标语,在深大校园转化为实际行动。
当暑假的校园渐显宁静,深圳大学的志愿者们却开启了另一种“锤炼”。深大的志愿者们主要承担礼仪服务和赛会服务工作。4月到8月期间,志愿者们陆续接受培训,部分志愿者作为“先锋队”服务于测试赛。他们在严苛的训练与实战中锤炼专业的服务能力,为赛事保驾护航。凌晨五时半的集合哨、磨破的脚后跟、流淌的汗水、托举奖牌托盘练出的肌肉、运动员为他们竖起的大拇指……都成为他们难忘的记忆。
就以礼仪志愿者培训为例,在20天高强度、专业化训练中,导师团队对站姿、走姿、眼神交流、微笑弧度等细节反复打磨,从抬头角度到手势线条,力求让优雅仪态内化为肌肉记忆,同时搭配体能训练,为长时间颁奖任务夯实身体基础;流程规范训练精细到极致,奖牌托盘倾斜角度、颁奖引导步幅等都经过千次重复演练,确保各岗位衔接无缝,实现颁奖环节“零秒控场”;战备训练则通过模拟突发天气、设备故障、嘉宾流程调整等场景,开展风险沙盘推演与压力测试,帮助志愿者在高压环境中保持沉着,将服务温度与应变能力深度融合。最终,“小海豚”们以扎实的专业能力与饱满的精神状态,圆满完成了所有颁奖任务。他们精准优雅的举止、无缝衔接的配合以及处变不惊的从容,成为了赛事中最温暖、最可靠的环节之一,展现了深大青年的卓越风采。

深大志愿者在赛事中与大家互动。(深大供图)
温暖护航
“海豚”跃赛场 赤诚映初心
“谢谢你们的辛苦付出,用时间、耐心和爱心,把善意传递到每个角落 ,让美好被传递,被看见!”——在自由式小轮车赛场,深大志愿者们收到了32封感谢信,这是其中之一。
自由式小轮车项目是十五运会深圳赛区首个开赛的竞技类项目。从10月24日资格赛启幕到25日决赛收官,深大190名志愿者用脚步丈量赛场,以高效协作保障赛事平稳运转。作为赛事“幕后力量”,深大志愿者团队覆盖竞赛、颁奖、医疗、媒体等32个核心岗位。从竞赛处信息传送的“赛道神经”,到颁奖处的“礼仪名片”;从医疗点的“守护天使”,到媒体区的“沟通桥梁”——可以说,缺了任何一环,赛事的精彩程度都会打折扣。国家队外方总教练丹尼尔·戴尔动情地表示:“志愿者之家很温馨,你们很青春、很热情洋溢……非常感谢你们为赛事服务,这么精彩的赛事离不开你们的参与。”
赛事全面开启后,深大的志愿者们更是如繁星般散布在各大赛场,以专业与热忱铸就了赛事顺畅运行的坚实基座。引导咨询处的志愿者用沙哑的嗓音换来问询者明晰的方向;竞赛保障组的成员在烈日或寒风中精准传递器械,守护公平竞赛环境;医疗辅助服务组志愿者配合医务人员“时刻准备着”,确保突发情况时能及时响应;而遍布角落的“机动岗”则像万能补丁,随时应对突发状况……他们见证过凌晨四时的场馆灯火,也亲历了最后一场比赛落幕后的万籁俱寂,用无数个“微不足道”的坚守,串联起十五运会的宏大赛事图景。
在闭幕式总计1169名志愿者中,深大的“小海豚”就占了969名,可以说,他们是确保这场压轴盛典流畅、温暖的中坚力量。他们始终保持着专业的服务态度,即使长时间站立、反复演练,依然以最饱满的热情服务每位观众,用青春的活力感染着整个会场。带队的陈子奕老师说:“更让我感动的是,志愿者们不仅完成本职工作,还主动追求满分标准,他们不断优化服务流程,以最饱满的热情迎接闭幕式。”支撑大家坚持的,是沉甸甸的责任与认同。志愿者朱德馨始终记得一位观众的话:“这么多同学里选了你,要好好干。”这份信任让她不敢有丝毫懈怠。
十五运会画下句点,但还有艰巨的任务——残特奥会在等待着深大的“小海豚”们。为了提升志愿者对视障、肢体残疾、听障群体的服务能力,夯实精准帮扶基础,深圳大学开展多场专项培训,通过“实操+理论”结合的模式,针对性提升赛会志愿者对三类群体的服务素养,凝聚“专业赋能、精准服务”的共识。理论课上,专家深入讲解各类残疾群体的心理特点与沟通礼仪,破除认知误区;实操环节则设置高度仿真的场景:志愿者们蒙上眼罩,在同伴引导下穿越障碍,切身感受视障人士的出行世界;反复练习轮椅推行技巧,确保坡道、转角间的平稳舒适;学习基础手语,架起与听障人士沟通的无声桥梁……一次次演练,不仅让服务标准内化于心,更让平等、尊重的理念外化于行。
青春力量
成长铸底色 薪火正传承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十五运会的盛大欢聚已经结束,但这段志愿者经历将深大学子不可磨灭的精神烙印,熔铸于青春记忆中。
从最初的热情报名到最终的完美护航,志愿者们经历了一场从“我”到“我们”的升华。闭幕式志愿者林日泉作为团队小组长,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团队之间的关怀:“以前只关注自己的任务,现在看到组员累得躺在地上,我会主动脱外套给他盖上。志愿者从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作战,更是一个团队间的互帮互助。”为了完成1700字的脱稿讲解,志愿者朱德馨曾在宿舍楼梯间拿着“小蜜蜂”背诵到深夜。她说,经过这场历练,自己的沟通与抗压能力显著提升,“以前觉得志愿者只有热情和奉献就够了,现在明白,专业与担当才是志愿者精神的核心。”
这种成长,深刻地体现了深圳作为“志愿者之城”的育人生态。城市为青年提供了如十五运会这样的广阔舞台,而青年则用他们的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和互助情怀反哺着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正如带队老师所言,这是一堂鲜活的“实践育人”大课。服务盛会的“大我”历练,让他们深刻理解了奉献、友爱与专业的真正内涵;而“志愿者之城”的浓厚氛围,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服务社会、引领风尚的种子。
深大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大二学生王静怡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她表示,深圳这座“志愿者之城”的伟大精神,自幼便浸润着她的成长。“志愿精神已从最初的实践体验,内化为指引我成长的坚定信念,让我懂得团队协作是力量的源泉,无私奉献是价值的核心。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渴望在更高、更大的舞台上贡献青春力量,践行青年担当。”作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颁奖礼仪志愿者先锋队的一员,深大传播学院研究生扶静怡也对“志愿者之城”赞不绝口。“深圳的志愿服务体系特别完备,有‘志愿深圳’系统和高校义工联,志愿服务的时长、内容都能量化、可视化,而且项目多元化,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她认为,正是这样完善的体系,让更多人愿意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让“志愿者之城”的称号名副其实。
当“小海豚”们携着这份收获散去,他们将成为一座座流动的文明灯塔,将赛会期间的温暖与卓越化为日常,在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上闪耀。正如深大十五运会闭幕式志愿者工作组副组长秦晴老师所言:“这段历练会成为他们未来面对挑战的底气,而他们身上的志愿精神,也会融入校园文化,影响更多深大人。”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11月20日晚,第十五届全运会田径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在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进行。东道主广东队获得第四名,担纲第一棒的男子1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苏炳添结束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比赛。你知道“苏神”跑的是第几棒吗?

11月9日,我们将迎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赛事临近,无论你是投身运动热潮、感受竞技魅力,还是想为拼搏健儿传递心意,都不妨来鹏友圈,留下对“十五运”的专属祝福!带上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一同为运动健儿呐喊助威,为“十五运”热烈喝彩! 【本期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十五运会男子4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现场,31岁的老将汪顺第八道出发,最终以4分14秒90的成绩强势夺冠,成为全运会历史上夺得金牌数量最多的运动员。请问汪顺累计共斩获多少枚全运会金牌?
2025年11月17日晚,第十五届全运会仰泳项目男子50米决赛中夺金的徐嘉余选手代表的是哪个地区?
十五运开幕式上,智能机器人演奏的千年文物仿制品是?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