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常委、码隆智能创始人 黄鼎隆:AI创业和政协履职交织同行

深圳特区报
08:4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深圳从边陲小镇崛起为全球科技都市,我很荣幸我们这一代人与深圳一起成长。

从童年街巷到科技前沿:见证深圳的变迁

1984年,3岁的我随父母来到深圳沙头角。当时这里仅有“三家店”——杂货铺、理发店和单车修理铺。置身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深圳每日都在重构天际线,而我的人生轨迹——成长、求学、逐梦——亦与这座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

沙头角小学时期,我常骑车穿梭于中英街的人流中。彼时深圳街头小摊的香港电子产品、玩具点燃了我的好奇心。父母的开明让我成为班里首个拥有任天堂游戏机的孩子,父亲一句“这也是高科技”,无意间为我播下了科技探索的种子。

1993年小学毕业后,我考入了深圳中学。此时的深圳,正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前沿。就在这所学校里,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了计算机。那缓慢加载着文字网页的屏幕,让我意识到,信息背后有更大的世界。

1999年,我考入清华大学,从本科到博士学习了九年,专注于人因工程与人机交互领域。毕业后,我曾在谷歌、微软等科技公司工作,逐渐意识到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如何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

从创业青年到政协委员:感受深圳的包容与支持

深圳完善的硬件生态、丰富的产业数据、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以及“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使其成为创业沃土。2014年,当AI在国内尚属“象牙塔话题”时,我坚信其将引发第四次技术革命,毅然回到深圳投身人工智能事业。

同年,我和团队携自主研发的AI图像识别技术参加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斩获冠军,这是创业路上的首次重要突破。2015年,我当选深圳市政协委员,走进政协大会堂的那一刻,我深刻意识到这不是荣誉而是责任——肩上担子从带团队做产品,拓展到为行业发声、为城市出力。创业与履职的轨迹,自此交织并行。

从技术突破到前瞻布局:助力深圳走在AI时代最前沿

2016年春天,AlphaGo击败李世石,AI第一次真正走进公众视野。我明白,AI已经到了“落地”的临界点。

于是,我以“人工智能”作为履职的切入口,撰写并提交了题为《人工智能——下一个引领式创新风口机会》的提案,呼吁深圳抢占AI风口,获得当时的市主要领导称赞,认为“这个提得好,深圳就应该敢闯敢试,抢先一步。”那一刻,我真切体会到“建言献策”是推动这座城市前行的真实力量。

2017年,我有幸代表中国参加德国G20青年企业家峰会;我们的团队在GITR竞赛中荣获优胜奖,并在国际计算机视觉大赛WebVision上斩获世界冠军。这些荣誉让我更坚信:代表中国、代表深圳的AI声音,应该在世界舞台响起来。

从深入考察到政策推动:引领湾区AI协同发展新篇章

2018年,我代表科技界撰写提案《把粤港澳打造成“人工智能大湾区”》,希望实现数据互通、人才共育、算法共享、场景融合。这份提案被市政协评为年度优秀提案。我始终认为,政协委员的责任不仅是为当下发声,更应为城市的长远发展献计献策。

2019年,我被评为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这是个人荣誉,更是深圳科技生态的集体成果。同年,我和团队决定放弃海外业务,转向国内市场,聚焦“AI+教育”领域。我们启动“智慧实验系统”项目,希望用AI赋能教育,推动教学资源精准匹配。

2020年,OpenAI发布GPT-3;2022年推出ChatGPT,迅速成为现象级产品。我看到大模型时代已经来临,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的飞跃,更是一场认知方式的革命。我常常思考,深圳如何不仅跟得上,还要走在前列?

从产业落地到伦理守望:AI技术的责任与未来

2021年,我担任市政协常委,兼任科技界别召集人。我与科技界委员们开始重点关注AI伦理、数据治理、算法可解释性等新兴问题。

在AI成为公众关注热点的这几年,我应邀去到深圳30多所大中小学,介绍人工智能的技术进展和未来展望,还参加了十几次政协热线等节目。这些经历让我得以近距离观察不同群体对AI的认知和态度。

履职的这些年,我越来越明白:建言献策,是用科学的逻辑去参与社会治理。2023年,我在《人民政协报》发表署名文章《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主张设立“AI教育沙盒机制”,确保技术进校园的同时不对孩子造成伤害。

2024年,国产大模型加速突围,DeepSeek等开源模型相继亮相,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基础模型领域的崛起力量。如今回望,从2014年的AI萌芽期,到2024年人工智能已成为国家战略、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我始终在路上,也始终在场。

从奋斗者到贡献者:我与深圳携手前行

从“被深圳成就”到“为深圳出力”,是我作为政协委员的信念。从那个骑着自行车穿越沙头角、被任天堂游戏机点燃好奇心的小学生,到在政协会议上为人工智能发声的科技创业者,深圳见证了我从青涩少年变成了可以站在科技舞台上的“深圳青年”。

回望过往,我并非深圳发展的旁观者,而是与这座城市并肩奔跑的同行者。未来或许充满未知,但我始终坚信:深圳的基因里镌刻着改革、创新与开放。作为AI创业者,我以技术探索前沿;作为政协委员,我以参政议政,建言践行为责任。我愿继续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故事,更是千千万万深圳奋斗者的缩影。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