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上午,国省市气象部门针对闭幕式当天天气进行三方联合会商研判。 通讯员 谢坤良 摄
15类、99套(部)观测设备,构建起9个赛区和闭幕式场馆地空一体、秒级观测的立体观测网络,实时CT扫描级监测天况;十五运天气会商累计达51次,制作发布气候背景分析材料23份,赛事专报524份,火炬传递专报16份,开展现场服务超200人次……
当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圣火在欢乐港湾缓缓熄灭,一场跨越半年、贯穿粤港澳的体育盛宴圆满收官。在这场规模空前的赛事背后,深圳市气象保障团队以科技为盾,以精准为矛,在风云变幻中为十五运会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气象防线。
国省市协同作战助力精准决策
从5月群众性赛事的第一声发令枪响,到11月的华彩谢幕,十五运会历时半年。
其间,深圳赛区天气复杂,截至11月21日,共记录到12场暴雨过程,6个台风影响,5个连续高温过程,4次冷空气过程。先后有模型(车辆、航海)、国际象棋两项群众赛事和马术测试赛,在深圳气象部门提前发布的气象风险研判和预警下做了赛程调整:模型比赛将原定5天赛程压缩至3天;国际象棋群众比赛项目暂停比赛;马术测试赛则提前1天,成功规避恶劣天气可能带来的风险。
尤其是在闭幕式最后一次演练的前3天,深圳市气象局发布气象预报提醒:“18日20至22时关键时段气温将降至16-13℃。”基于气象风险预警,为确保21日正式表演,指挥部果断决策:18日的排练取消彩排吊屏使用,暂停水下、水中表演项目。
精准研判和风险提示与气象部门主动靠前、滚动式递进式服务密不可分。其背后是国省市三级气象力量深度融合的“大兵团作战”。中国气象局高位推动,统筹部署;广东省气象局全面落实,精锐尽出;深圳市气象局一线坚守,精准发力。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坐镇,广东省气象局调配省气象台罗聪副台长率领核心团队火速驰援,8名骨干预报员齐聚湾区,与深圳气象专家组成攻坚“铁三角”,重点围绕“风、雨、温”,在风云变幻中筑起立体防线,为十五运会提供坚实气象保障。
AI大脑洞悉风云实现分钟级预报
十五运会见证了多个“首次”:首次采用直升机空中传递圣火,马拉松首次跨境,闭幕式首次移步海滨实景舞台。这些创新突破,既为赛事增添光彩,也对气象保障提出了全新考验。观测、预报、服务三大体系全面升级,为这场充满创新精神的体育盛会保驾护航。
观测网络如钢铁骨架般铺展——“一馆一策”的布局,配合遍布的秒级智能气象站、精准感知风切变的激光测风雷达、可探测大气温湿廓线的微波辐射计以及云高仪、能见度仪和随时可部署的移动气象应急车协同作战。
预报系统构建起智慧大脑——以数字孪生技术和分钟级预报为支撑,人工智能“智瞳”系统精准识别雷暴大风等天气现象,短临定量降水预报精准水平和预报时效得到提高;多尺度AI预报模型深度融合,形成覆盖场馆的精细化风雨预报能力。
服务体系焕发新生机——全运会智慧气象服务系统智应千景,出行、场馆、赛事,都能获得量身定制的服务;MOC气象服务专题集成了涵盖4大类68项海量气象关键数据,服务21个场馆,集约化呈现十大功能模块。
贴心服务贯穿十五运会始终
从海上游泳马拉松场地选择到马术比赛场馆生物舒适度仪的启用,气象服务的贴心贯穿十五运会的方方面面。
赛事气象服务首席冯静对接服务的场馆包括小轮车赛和马术比赛。她说,不管是测试赛还是决赛,除了常规的赛事天气专报,自己还会逐个跟竞赛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分析“降水概率”“降水时段”“阵风时段”等关键预警要素,让竞委会能提前预判风险、调整赛程安排。派驻闭幕式现场服务的气象预报首席张超,也将气象专报转换成简洁易懂的文字挨个转发各服务保障群,为闭幕式指挥部精准决策提供参考。
11月15日,深港跨境马拉松比赛举行。当运动员从深圳湾体育中心出发,穿越深圳湾大桥奔向香港时,与运动员紧密相关的WBGT指数正在深港两地气象部门的严密监测中。WBGT指数是综合气温、湿度、太阳辐射和风力相加得出一个温度参值,是评估参赛选手的热负荷指标,可提高运动员安全完赛可能性。为了完成该项指数采集,比赛前两天,深圳市气象局在马拉松比赛的起点安装了一部生物舒适度仪。这场跨境马拉松,不仅是深港气象协同的试金石,更是深圳气象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服务理念的生动诠释。
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执委会常务副主任邝兵表示,从运动赛场到闭幕式,国省气象部门派出专家团队支撑,按照递进式服务节奏,提前几天准确预报,在整个全运会保障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为闭幕式和赛事活动提前安排、调整和部署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保障。
在十五运会气象服务保障中淬炼的技术与模式,已悄然融入湾区发展的脉搏。空天地一体化协同观测网,将持续运行于城市防灾、港航调度、低空经济等领域。人工智能短临预报模型“智瞳”“智霁”也将继续在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精准防御中大显身手。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