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的欢呼声虽已远去,但家门口的健身福利越来越实在了!”家住龙岗的运动爱好者李先生感慨道。十五运会落幕后,“全运惠民”的理念正通过绿色场馆、智慧设施与便民服务的长效落地,融入城市肌理。
绿色场馆“变身”民生空间
走进龙岗大运中心,6500平方米的屋顶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以前只知道这里办过大赛,没想到屋顶发电能让健身费更便宜。”刚结束羽毛球赛的市民张女士拿着缴费单说道。深圳以十五运会为契机,打造全国首个零碳智慧变电站+分布式光伏的绿电供应体系,通过采购7万张绿色电力证书,实现所有比赛场馆100% 绿电覆盖,这些绿电均来自青海、广西、云南等七个省份。赛事期间减少碳排放达5万吨,相当于种植270万棵树,而负责输电的零碳智慧科普变电站自身每年还能额外减排60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种下3333棵树。
这些绿色改造绝非临时工程。龙华文体中心1600平方米的光伏板日均发电1500千瓦时,配套储能电站保障电力稳定,每年节省的电费相当于场馆一个月的运营成本;龙岗大运中心羽毛球馆的LED体育照明灯具能耗降低 40%,还能通过智能编程实现多样灯光效果。全市19个竞赛场馆中18个为改造升级而来,均通过无障碍设施专项验收,如今已全部向市民开放,绿电降低的运营成本,直接转化为更亲民的健身收费标准。
300万用户共享智慧健身
“晨跑数据自动同步云端,完赛还有电子证书,普通锻炼也有专业仪式感。”在福田中心公园,市民陈先生展示着智能跑道的使用记录。借着“千园之城”基础,深圳升级打造的智慧健身网络已覆盖95%的居住区,86%的市级公园配备智能跑道系统,云端存储运动数据的用户突破300万。目前全市已建成室外智能健身房200余处,日均使用量约3万人次,配套健身APP用户达120万,形成“扫码使用—数据追踪—科学指导”的闭环生态。
深圳市体育中心的“开合屋盖+移动斗屏”曾是赛事焦点,如今其“5A”智慧平台已全面向市民开放。虹桥公园的BMX场地、坪山体育中心的智能场馆,通过5G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精准运营。中国网记者走访发现,经常使用智能设施的市民每周运动3次以上的占比远高于普通人群,体育消费支出提升40%,主要用于装备采购与课程学习。专业赛事标准正转化为全民健身的日常体验,推动市民体质合格率提升至93.2%。
福利“加码”不止健身,体文旅融合激活消费
“凭志愿者证免费逛小梅沙双园,家属还能打折购票,太划算!”参与赛事服务的王女士难掩喜悦。小梅沙推出的全运会专属福利明确:11月1日至12月15日,海滨乐园对运动员、教练、记者等注册人员及志愿者免票开放;11月10日至23日,海洋世界对志愿者免票,家属可享约6折亲子套票。同时深圳启动“深圳有礼 好运全来”活动,发放万张免费景区门票,覆盖华侨城、仙湖植物园等热门景点,赛事票根还可转化为消费福利券。
赛事保障更转化为常态化服务:场馆周边的垃圾分类设施持续保留,志愿者流动引导延伸至社区;28公里长的空中连廊串联12公园与8大商圈,形成“15分钟健身圈+5分钟消费圈”的叠加效应。深业上城商圈借赛事实现客流同比增长66%,零售与餐饮销售额分别提升36%和53%。国家体育总局相关数据显示,深圳90%以上体育场馆赛后开放力度加大,200余个特色场馆带动体育消费每年递增,2024年人均体育消费已突破4000元,外地观赛者带动文旅消费同比增长45%。直饮水点、存包柜等赛时设施已成公园标配,让健身无后顾之忧。
从绿色电力到智慧健身,从场馆开放到消费联动,深圳正用持续释放的赛事红利,书写着“体育惠民、城市提质”的新篇章。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