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深圳落下帷幕。
半个月的比赛里,南山多次出现在赛程表和镜头中:火炬传递经过这里,多项球类运动在这里决出名次,深港跨境马拉松的深圳段也设在这里。
一周前,十五运会田径(马拉松)比赛从深圳湾体育中心起跑。几乎同一时间,高交会南山展区开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里论坛、创客活动和路演连日举行,体育赛事与科创活动在同一时段、同一片城区交织展开。
此时此刻,再回头看这条从深圳湾延伸到西丽湖的“长跑”,更能看清一座城区在开放办赛、科技创新与制度供给上的“体质”和耐力。

42.195公里跨境赛道,从深圳湾跑向更大的湾区
一周前的清晨,深圳湾的上空还带着一点秋凉。
发令枪响,来自全国多地代表团的专业选手冲出起跑线,一路向南奔向深圳湾大桥。经深圳湾口岸跨入香港元朗后,再沿桥面原路折返,最终回到深圳湾体育中心冲线——这是一条全程42.195公里的赛道,也是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越深港两地的马拉松赛事。
整条赛道很“南山”。
从深圳湾公园到人才公园,再到大沙河生态长廊和南山科技园,跑者经过的是一串市民极为熟悉的地标。腾讯滨海大厦、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南山科技园的楼群在远处排开,构成比赛的背景板。对不少沿线居民来说,这本就是他们日常沿着滨海步道和大沙河跑步的线路,只是这一次,交给了全国最顶尖的运动员。
这次跨境马拉松的难度,不只在于距离。
为让选手在“跨境”环节不中断节奏,深港两地边检、口岸和赛事方搭建起“无感智慧通关”系统。运动员赛前完成身份验证和备案,在比赛中佩戴带有定位和身份识别功能的电子手环。经过特定区域时,系统自动完成信息核验和放行,人几乎不用停下脚步。
通关查验前置,全程闭环管理。人员、车辆、物资在高强度比赛状态下实现“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对湾区越来越密集的人流、物流而言,这场比赛像一次现实场景下的压力测试,考验的是跨境协同能力和数字化治理水平。
赛道的设计,也经历了多轮推演与打磨。整条线路为南北走向,避开东西向主干道的5座立交桥,仅经过少量住宅小区,尽量不影响居民正常通行,85%以上路段为双向宽路。
沿线交通组织方面,提前发布管制信息,设置绕行线路,引导市民合理分流,在“比赛有氛围”和“市民出行有保障”之间寻找平衡。许多细节,在电视转播镜头里未必能被看见,却实实在在决定了一场大型城市马拉松的体验。
比赛当天,深圳湾体育中心的终点线,并不是故事的结束。
围绕这场跨境马拉松和整届十五运会,南山同步推出了配套的文体旅活动。既有世界级艺术展和光影艺术季,也有景区节庆活动和滨海艺术装置;既有邮轮和湾区游船产品,也有VR展览体验和体育场馆里的沉浸式互动项目。同时叠加线上平台住宿消费券、“展览+酒店”套餐和商圈联动促销,设计文化、时尚与休闲相融合的城市游线路,引导观众多停留一顿饭、多看一场展览或一场演出,让“来看比赛的人”尽量留在城市里。体育,被有意识地嵌进了营商环境和文旅场景。
对南山来说,这样一场跨境马拉松至少有两层含义。
一层,是把湾区城市之间的物理距离再缩短一点,让“从深圳跑进香港再跑回来”的画面成为现实。
另一层,是在城市内部完成一次“全链路演练”。从公共安全、交通组织到数字指挥和科技服务,借助一条42.195公里的赛道,看清自己的“基础体能”,也检验这座城市在大型跨境活动中的协同能力。
与此同时,另一条“赛道”也在接力。高交会展馆里的企业,论坛上的科学家和创客,正接过接力棒,在另一种赛场上继续讲述这座湾区之城的创新故事。
高交会落幕后,看南山企业的“后半程”
刚刚闭幕的第27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这是每年一次的“科技大考”。今年,南山展区以“无界新境 南山风起”为主题亮相。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与“模力营”、深圳科创学院、高科技消费、科技互动等功能区串联成一条内部“接力赛道”,39家企业带着各自的“项目”上场。
在三天会期里,南山展区凭借优质参展企业和前沿产品,吸引观众和采购商超过6万人次走进展厅,成为本届展会人气较高的展区之一。
在新质生产力展区,一家名为玻色量子的企业,把一套相干光量子计算机及核心光量子芯片摆上了展台。今年 8 月,玻色量子自建的专用光量子计算机制造工厂正式落地南山智城,被业内称为国内首个规模化专用光量子计算机制造工厂,建成后预计年产光量子计算机数十台/套,可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金融等重点行业提供面向实际场景的量子算力服务。
玻色量子团队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深圳、南山的“实验气质”——既有敢于给前沿技术“上设备、进工厂”的开放态度,又有完备的制造配套和应用场景。从研发样机到在南山智城落地整机和核心部件制造,再到与本地能源、科研机构探讨“量子计算+”应用,他们把一个原本只存在于论文和实验室里的技术路线,推到了更接近产业化的位置。
展区另一侧,可触未来带来的桌面情感机器人LOOI,用的是截然不同的思路:把智能手机插入机器人本体,让手机承担算力和视觉识别,机器人负责动作和表情,通过仿生行为系统实现上千种互动反馈。它原本是团队在南山一个小办公室里做出的“玩具”,先在海外众筹平台收获了大量支持,又在国际消费电子展上被多家媒体推荐。对创始人来说,高交会只是众多展会中的一站,更重要的是南山及周边密集的供应链伙伴和试验场景——“把一个好玩的小机器人,变成可以稳定交付、长期升级的产品”,离不开这些看不见的基础设施。
生境科技则在展区展示了基于空间生成AI的互动演示。大屏上,系统可以实时生成并重构室内外三维空间场景,观众通过操作界面调整布局、材质和光影效果,直观感受“用AI改空间”的能力。这家成立于2023年、落户南山的团队,专注3D空间生成系统研发,累计获得近亿元投资,旗下“森盒”游戏、SimHub具身合成数据平台和电商API等产品,已经在家居电商、具身智能等场景落地,成为“模力营”中成长最快的AI初创公司之一。
在新质生产力展区,还有一条和体育暗暗相连的线索。
由深圳科创学院孵化的极动智能,把XPOLAR运动恢复仪带到了现场。这款设备集压力、冰敷、热敷、冷热交替等多种恢复手段于一体,已与篮球、羽毛球、田径、乒乓球等多个国家队及运动基地建立合作,累计服务超过30支球队,并在二十多家线下门店落地应用。近年来,团队频繁出现在各类路跑和球类赛事现场,让原本只在专业运动员身上的赛后恢复手段,开始走向更多普通跑者和运动爱好者。
南山展区交出的,不只是一次人气和成交数据:
——在消费端,展区三天现场成交额突破100万元,其中感音科技的“空气架子鼓”三天售出超过2000套,成交额超过50万元;多家企业的科技消费产品叠加体验店带动消费,把“看展”的人变成“用户”;
——在B端合作方面,南山展区累计意向成交额约2.5亿元,其中合作意向覆盖印尼、乌兹别克斯坦、美国、德国、迪拜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一批企业在展会期间与海外采购商达成合作意向;
——通过“线上直播+全球推介”的方式,南山展团线上线下累计达成意向交易总额约5000万元,与联合国采购团及多国采购代表建立起新的对接渠道。
在这条展区内部的“接力赛道”上,几条技术与产业链条被有意识地放在了一起:
一条是“机器人谷”的硬件链条,从协作机械臂到人形机器人;
一条是“模力营”的大模型链条,从基础架构到AI+设计、AI+零售、AI+艺术;
还有一条是“算力+控制”的底层链条,从光量子计算工厂到RISC-V工业控制芯片。
如果说高交会南山馆在那三天提供的是一个“集中看台”,那么更长的赛程,其实在展馆之外的厂房、写字楼和工地上慢慢展开。
西丽湖畔的“X赛程”:一周“赛程”背后的长期赛道
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更像是在为未来几年布好一条“起跑区”。
不久前,2025西丽湖论坛在这里举行。这场以“加速科学发现,定义产业未来”为主题的论坛,聚焦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设置二十多场专业活动,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之间搭起桥梁,让人工智能真正走进“做科研、解难题”的第一线。
论坛之外,创客和创业者则在各自的“小赛道”上起跑。Maker Faire Shenzhen 来到南山,走出传统会展空间,落在城市开放街区和创意园区里:机器人乐队、可穿戴设备、开源硬件模块和各种生活化的小发明摆满摊位,从小学生到工程师,都能在这里找到一件“想动手改一改”的东西。对许多第一次走进现场的市民来说,“科技”是可以当场拆开、重新组装的“玩具”。
与创客节在“民间”激发兴趣相呼应的,是“X-Day 西丽湖路演社”。围绕人工智能、数字创意等硬科技赛道,路演社定期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举办专题路演,由政府部门、高校院所、创投机构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参与,通过股权投资、银行授信、科技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帮助一批早中期硬科技项目更快走向市场。
如果把镜头再拉长一点,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过去五年的“底子”就更清晰了。
这里集聚了鹏城实验室、南方科技大学等一批顶尖科教资源,自主研发的“鹏城云脑Ⅱ”多次在全球算力评测中拔得头筹;科教城创新主体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3项,薛其坤院士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高文院士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科研“硬核度”有了直观注脚。
教育与人才在同一个方向发力。2022年,深圳科创学院、零一学院在西丽湖畔揭牌,探索面向硬科技的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2023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公办本科,成为全国首个由优质“双高”院校打造的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五年间,X9高校院所联盟推动课程互选和科研仪器共享,留学生人数和ESI前1%学科数快速增长,约450位学者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这片山湖交界地带,逐渐变成高水平科研人才的“集聚点”。
要让这些“顶尖大脑”转化为真实产业,还需要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围绕“概念验证—中试—成果转化”全链条,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先后布局了规模2亿元的前端基金和规模10亿元的天使系列基金,重点面向早期硬科技项目“投早、投小、投硬”。首期2亿元前端基金已完成30多个项目投决,孵化出微灵医疗、深碳科技等一批估值过亿元的科创“新星”。
创新主体也在这片“训练场”里持续拔节生长。从大湾区首个大模型专业孵化器“模力营”里走出的留形三维、元始智能等AI新锐,到留仙洞片区崛起的一批企业总部,五年来,科教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800余家增至1400多家,市级以上创新载体从458家增加到83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51家,上市企业达到34家,“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产业生态渐渐成型。
为这些企业“上场”,空间供给也必须跟上。南山智造(红花岭基地)这样的“工业上楼”示范项目,南山科技联合大厦这样的“联合上楼”空间,再到释放出超百万平方米优质载体的南山智城,都在为企业提供“拎包入驻”的可能。大疆“天空之城”总部与周边制造基地的就近布局,使得研发与生产的物理距离前所未有地缩短,很多团队形容在这里创业,“实验室和生产之间,就是一杯咖啡的距离”。
正是这样的科研、人才、资本、空间叠加,让西丽湖畔这条“X赛程”既有一系列论坛、创客节和路演,也有一以贯之的制度供给和空间支撑:科学家在这里定义新问题,学生在这里完成第一代产品,基金和银行在这里给出第一笔支持,企业则在这里完成从项目到公司的“长跑”。
政策赛道:为“科创运动员”提供制度补给
一座城区能不能持续“保持比赛状态”,靠的不会只是一次全运会或一次高交会。
不久前,南山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和新一轮科创布局,接连拿出了新的制度安排:
一方面,发布《南山区支持产业发展“六个券”行动方案》,聚焦企业在研发、采购、生产、推广、流通、消费等关键环节,设计模型券、贴息券、技改券、流量券、保险券、消费券等支持工具,让更多科技企业在扩大研发投入、更新设备、拓展市场时,有更清晰可预期的政策“工具箱”;
另一方面,对《南山区支持创新创业“六个一”行动方案》进行迭代升级,从“一名服务专员、一套政策清单、一处创新空间、一笔扶持资金、一批应用场景、一揽子服务机制”等环节入手,把服务链条进一步延伸到项目最初期、企业最困难的阶段。
从深圳湾到西丽湖,这些制度设计构成了另一条“看不见的赛道”:
对企业来说,“六个券”可以帮它们在研发“起跑”、出海“冲刺”时多一份底气;
对刚走下高交会展台、正在跟进意向订单的硬件和AI团队来说,“六个一”2.0能在找场地、拿订单、接触资本和寻找首批客户时,多提供几种选择;
对仍在高校、实验室里打磨原型的年轻团队来说,西丽湖论坛、Maker Faire、科创学院和各类基金群,则像一套互相衔接的“青训体系”,让他们知道“跑出去之后,有地方接着你”。
对已经习惯高强度竞争的南山来说,真正的“运动会”并不止于这半个月。
关键在于,如何在更长周期内,让跨境马拉松这样的体育赛事,持续成为城市开放度与组织能力的窗口;让高交会、西丽湖论坛、Maker Faire和X-Day这样的科创活动,持续成为新质生产力涌现的发令枪;让每一批运动员和创业者,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跑道。
当观众散去、展馆灯光熄灭,这场“科创运动会”并没有结束。
真正的长跑,恰恰是在人潮退去之后开始的——那些此刻仍在实验室、厂房和写字楼里打磨产品的团队,将在下一次发令枪响起时,决定这座城市还能跑多远。
编辑 高原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徐雅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