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北省潜江市的江汉油田周矶学校,课间操秒变“英歌舞”现场。伴随着铿锵的鼓点,学生们迈着刚劲的步伐,用独特的英歌操燃动校园。潮汕“非遗”就这样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传承的种子。
在潮汕地区流传已有300多年的英歌舞,融合南派武术的刚猛、戏剧的韵味和舞蹈的灵动,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随着濠江英歌操的创新编排,这一古老艺术形式解锁出新的“打开方式”,并跨越地域界限焕发出新的生机。
英歌舞融合健身操玩出新花样
濠江区舞蹈协会主席吴著乔是濠江英歌操的创作主力。多次参加全国性大型比赛和交流活动的她发现,许多地方舞队都将家乡文化元素融入作品创作,并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广受好评。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摩和思索,吴著乔也有了逐渐清晰的构想:何不让潮汕英歌舞以健身操的形式,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创意是有了,但如何落地?英歌舞的豪迈结合健身操的轻快,光拼在一起可不够,还得玩出新花样。
去年6月,吴著乔走访了濠江多支英歌舞队,找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当“技术顾问”,又与舞协的队员们研究探讨,从健身操里“借”来节奏感。经过两个多月的磨合,创作团队在保留英歌舞核心动作精髓的基础上,结合青少年的身体特点和校园场景,对动作设计和难度进行了适度改编,最终成功编排出五个章节。

从“双槌对击”到“垫步转体”,从“穿龙布阵”到“队形变换”,时长约7分钟的英歌操,一招一式间既保留了非遗的原本韵味,又充满了青春活力。更让吴著乔欣喜的是,这一创新成果不仅在濠江多所小学校园推广,更跨越千里来到湖北潜江的校园。
跨越千里送来“梁山好汉”
“我把进校园排练和国庆节展演的短视频传到社交媒体上,没想到留言区‘火’了!上个月,湖北一所学校的校长直接邀请我把英歌操带过去,给孩子们当课间锻炼。”吴著乔坦言,惊喜之后,心里那根弦还是绷着的——这么“潮汕”的项目,他们能接受吗?直到和校长深聊,发现学校对传统文化特别“上头”,心里的石头才稍微落了地。
抛下顾虑,说干就干。

吴著乔拉上濠江区珠浦女子英歌队教练黄佳祥,风风火火就奔湖北去了。在学校的第一天,学生们拿着英歌槌左看右看,一脸茫然,疑惑“这不就是两根擀面杖吗?”直到黄佳祥点开视频,槌声一响,梁山好汉惊艳亮相,孩子们的眼睛唰地亮了。接下来的7天里,每日5小时“魔鬼训练”:集体课练气势、小班课抠动作、队伍编排走阵法、体能训练打底子……硬是把一群“小白”练成了有模有样的“好汉”。
课程画上了句号,但师生间的故事还在延续。临别时,孩子们围着两位老师要签名、加微信。“我们会把英歌操教给更多的小伙伴”“有机会一定要去濠江感受传统的英歌舞”“放假就跟家人一起去潮汕旅游”……纯真的约定,在两地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文化桥梁。
展望未来,怎样让濠江英歌操走得更远?吴著乔的答案是:让槌声敲进更多角落——社区广场、学校操场、乡村戏台,公益教学一路开绿灯。同时,线上直播、短视频教学也会跟上,打造一个“云上英歌队”,让非遗更时尚,更易学,让潮汕文化声动四方。

推动非遗守正创新焕生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近年来,濠江区全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接续举办了两届“潮体杯”英歌舞精英对抗赛,吸引海内外众多英歌队伍齐聚濠江、同台竞技。兼具文化韵味与健身价值的英歌操也充分融入学校课间操,让青少年在强身健体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进一步筑牢文化自信根基。濠江区文联主席乐进奇表示,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持续深耕本土传统文化创新实践,开展更多跨区域文化交流活动,让文化创新成果更好地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界,为濠江文化繁荣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从潮汕到荆楚,从传统到创新,英歌舞的跨省传播不仅是一项非遗的传承,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期待越来越多的“非遗创新实验”成为文化翻译官,让古老的种子在新时代生根发芽。
编辑 李璐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朱良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