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看南园③ | “绣花功夫”破题城区治理:南园街道探索超大城市高密度非机动车全域治理新路径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徐丽 通讯员 谢瑜 余彩君
11-21 19:30
收录于专题:百千万工程看南园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深圳福田区南园街道通过设施完善、科技赋能和靶向治理,解决高密度建成区非机动车乱停放问题。重新划线、设置隔离设施,依托“清道夫”平台实现智能寻车,投诉量下降93%,通行效率提升40%,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可复制方案。

【卷首语】

2025年是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决胜之年,也是迈向“五年显著变化”的关键之年。作为深圳市唯一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的行政区,福田区持续以“头号力度”攻坚“头号工程”,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赛龙夺锦,奋勇争先。聚焦城区、街社、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三大目标”,福田区南园街道深化“工”字型街区建设、率先构建全域友好生态圈,打造全国二手商品(消费电子)流通第一街......南园街道以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扎实行动,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为“百千万工程”贡献“南园智慧”与“南园力量”。

面对2.1平方公里容纳13.3万常住人口、日均约8万辆非机动车通行的极致密度挑战,南园街道在城市治理的细微处精雕细琢,交出了一份以“设施完善+科技赋能+靶向治理”为全域治理答卷,为超大城市高密度建成区的非机动车全域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南园方案”。

完善设施:“微改造”实现“大改善”

非机动车整治不仅要“整齐”,更着眼于“长效治理”。紧扣全域整治要求,南园街道用一系列“微改造”撬动出行环境“大改善”。街道通过统一划线,重新规范停车框线约17200米,并清除占用盲道、不合规的停车框线;设置隔离,在重点路段安装M型挡车柱1000米,实现物理人车分离,同时规范车辆停放,防止占用人行道空间;更优化设计,在非机动车道贴心增设斜坡板900米,引导车辆规范入位、有序停放。

一系列组合拳在关键节点成效显著。深南大道南园段通过15天攻坚,全线清除非机动车停车位,释放公共空间4000平方米,实现非机动车“静态清零”。

华发路北段通过设置M型挡车柱、斜坡板,明确非机动车停放区,拓宽非机动车道,增设外卖车辆临时泊位,成功打造“人车分流、停放有序”的示范区域,赢得市民好评。

上步南路则通过科学调研,将停车区调整至路侧,让出1米宽度拓宽人行空间,显著提升行人通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以前走人行道,得在电动车之间绕着走,现在终于能顺畅散步了!”市民李阿姨感叹道。

科技赋能:“小程序”解决“大难题”

“扫个码就找到车了,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在路边挨个找,太方便了!”在电子市场工作的王先生,通过街道设置的智能告示牌,很快寻回了自己的电动车。这背后,是南园街道依托“清道夫”管理平台打造的科技治理体系。

针对非机动车违停频发问题,街道在重点路段布设智能告示牌,市民扫码或输入车牌,即可实时查询车辆位置。平台上线以来,市民寻车率高达100%,不仅减轻了执法人员压力,又提升了市民的满意度,相关投诉量同比下降93%。

截至目前,累计录入违规车辆7500辆,小程序访问量高达72000人次,寻车找回率达到100%,以科技之力实现了管理效率与群众满意度的双提升。

靶向攻坚:“硬措施”优化“软环境”

聚焦商业区、拥堵点等关键区域,南园街道实施精准的靶向治理。在iN城市广场,南园街道连夜迁移东园路美食街沿路花坛122个、布置防撞石球50颗,设置非机动车限位桩及提示牌,成功实现广场“去电动车化”,为消费者营造了安全舒适的休闲消费环境。

在停车位置紧张区域,联系共享单车运营商,设置共享单车违停区,同时督促运营商建立“潮汐式调度+网格化运维”机制,提升重点路段的清运效率,有效避免堆积占道。

从“人车争路”到“还路于民”,从“无序停放”到“规范入位”,南园街道以“绣花功夫”探索的超大城市高密度非机动车全域治理新路径,辖区道路通行效率提升40%以上,非机动车管理秩序得到根本性改善,正是“百千万工程”在基层治理领域落地见效的生动实践。

下一步,南园街道将继续深化非机动车治理长效机制,推动非机动车整治走向常态化、精细化,努力打造安全、通畅、有序的城区交通环境,为福田区乃至深圳市的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治理根基。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伊诺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万晖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徐丽 通讯员 谢瑜 余彩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