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奔向国际化高质量“赛事之城” 深圳城市体育性格公布

11-18 07:50
摘要

宝安日报十五运会广州特派记者 高山


▲世界帆船对抗巡回赛深圳·宝安总决赛暨世界湾区帆船赛比赛现场。


11月17日上午,十五运会广东省执委会在广州主新闻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城市体育性格新闻发布会。深圳、汕尾、东莞、揭阳、云浮等市政府负责人围绕城市体育特质、赛事运行保障、体育产业发展等内容介绍最新进展,并回应媒体关注。会上,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吴筠详细介绍深圳办赛成效,并首次系统阐述十五运会后深圳推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的总体规划。


深圳交出十五运会“亮眼成绩单”


会上,吴筠公布一组新数据,截至11月16日,深圳运动员在十五运会竞体项目已为广东代表团贡献15金12银9铜,在群众比赛中获得20金6银3铜,充分展现“深圳力量”。她表示,深圳是一座“创新之城、机遇之城、未来之城”,正在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为契机,加快打造国际化、高质量的“赛事之城”,并以办赛推动城市产业、文旅消费和城市更新全面升级。


近年来,深圳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保持高位增长:2024年体育产业总产出达2115.66亿元,同比增长10.8%;2025年底体育产业增加值预计突破1000亿元,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全市体育场地数量超过4.6万个,较2020年增长66.9%,形成覆盖更广、结构更合理、设施更完备的城市体育空间体系,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顺利举办奠定坚实基础。


打造国际化高质量“赛事之城”


吴筠介绍,此次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以“科技办赛”为核心理念,在赛事组织、场馆运维、跨境协同中全面引入数字孪生、5G-A、AI等前沿技术,并创新推出“人脸识别+手环定位+计时计分”三重核验,为深港跨境马拉松实现“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的无感通关。火炬传递环节使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火炬手“夸父”进行自主点火交接,成为本届全运会科技亮点之一。


深圳在国际赛事体系构建方面持续发力,形成覆盖国际高端赛事、全国高水平赛事、原创IP赛事、青少年赛事和群众赛事的全链条体系。本次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期间,深圳承接25个项目,包括12项竞技项目、7项群众项目以及残奥聋奥赛事,在新场馆、新技术、新传播方式的加持下,不断丰富城市品牌形象。


同时,深圳把十五运会视为推动城市更新、文旅消费与产业联动的重要契机。前海冰雪世界、湾区之眼书城、欢乐剧场、深圳湾文化广场等一批新场馆成为城市新地标。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4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04.2亿元,港澳客源保持强劲增长,文旅与体育“双向奔赴”的城市活力持续释放。


 发布会焦点 

深圳公布后十五运会时代体育消费与赛事经济规划


在回应记者关于“十五运会后深圳如何推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的提问时,吴筠给出了清晰的“路线图”。深圳早在2020年便成为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今年4月又入选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名单,大鹏半岛亦被纳入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试点。


吴筠表示,深圳将以此为契机,围绕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扩大优质赛事供给。


深圳将保持高能级赛事常态化,每年举办100项以上国际化、高影响力赛事。十五运会之后,今年底还将办好深圳马拉松、中国杯帆船赛、深圳100越野赛等重点赛事。明年,中国羽毛球大师赛、中国游泳公开赛、国际冰联男冰世锦赛、亚太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等赛事将陆续落地。


二是拓展体育消费空间与体验场景。


深圳将释放十五运会带来的“长尾效应”,持续推广“跟着全运会游湾区”“跟着赛事去旅行”精品线路。同步打造一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吸引游客来深体验徒步、骑行、帆船、潜水等项目,让体育成为来消费的新理由。


三是打造赛事流量转化引擎。


深圳将推动赛事与城市文旅消费深度融合,策划一系列文化节庆、商圈主题活动,提升赛事的乘数效应和融合效应。重点打造“票根经济”,鼓励观众延长停留、扩大消费,实现从“看一次比赛”到“多日城市体”的模式转变。


四是全面推进科技赋能体育。


基于十五运会的实践经验,深圳将推动体育场景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构建数字赛事平台、智能场馆体系,同时为科技企业开放更多应用场景,以赛事带动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加速形成“科技+体育”的深圳样本。


吴筠表示,深圳将精益求精推进闭幕式筹备工作,闭幕式以“星辰大海”为主题,将展现中华体育精神与粤港澳大湾区活力。更重要的是,以十五运会为契机,深圳将持续把赛事优势转化为城市动能,推动体育消费升级、赛事经济发展与产业创新协同发力,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体育城市。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