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道二】龙华十佳“小小领读人”“美育新芽”小队:当版画会“说话”,非遗在孩子指尖开出新花

读特&深圳晚报记者 曾虹
11-14 20:58
摘要

“通过这次创作,孩子们对非遗文化有了全新的理解。他们发现,非遗并非遥不可及的‘老古董’,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共创的伙伴。”

镜头里,一个小女孩正俯身于一块刻板前,手握刻刀,神情专注。背景中,古朴的版画纹理与现代的童趣笔触交织。“如果我是故事里的版画姐姐,就是会跳舞的小精灵,从木板里跳出来啦。”清脆的画外音响起,“每印一次,我就讲一个新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爷爷小时候跳舞的故事……”刀尖游走,墨香浮动,当宣纸轻覆于版上,缓缓拓印,一幅融合自然灵趣与生活温度的画面渐次浮现——这不再只是一幅画,而是一个孩子与非遗文化之间温柔而真诚的对话。

在“童意创想”创意短视频大赛中,由龙华区振能学校附属福兴围幼儿园选送的作品《版画姐姐的独白》,从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十佳作品。该作品是幼儿园美育课程的一次生动实践。在指导老师唐可乐、黄晓棠的带领下,大班幼儿叶珂榆、李佳玥、欧宇凡组成“美育新芽”小队,依托观澜版画基地的本土文化资源,将“如果我是故事里的版画姐姐”这一想象,转化为镜头下的真实叙事。

黄晓棠老师在阅读绘本《中国非遗——非遗中的中国艺术》后深受启发。书中“非遗是可触摸、可共创的活态文化”这一观点,与幼儿园依托观澜版画基地开展美育的初心不谋而合,也成为《版画姐姐的独白》的创作灵感来源。

“书中提到版画‘每一次拓印都是独一无二的创作’,这让我联想到孩子们拓印时的场景。”黄晓棠老师分享道,“有的墨色浓郁如夜,有的纸面微皱成纹,这些不完美,恰是孩子与非遗最真实的对话。于是我们在作品中,将这份‘独特’化作乐乐印出的‘悄悄话’,让孩子知道,美从不是复刻。

黄老师还表示,书中关于“传承即传情”的论述,进一步坚定了她对故事情感主线的把握。孩子们经常去观澜版画基地听老艺人讲述版画背后的故事,正如片中“爷爷”这一守护者的角色。而“乐乐把自己刻进版画”的情节,则呼应了书中“非遗需要创新生长”的理念,也与幼儿园“传承、创新、生长”的教育理念相契合——传承的是刻刀下的本土温度,创新的是孩子笔下的自由表达。

在创作过程中,三位小创作者各展所长。叶珂榆善于将自然元素融入创作,她在版画中刻绘的花草纹理灵动而富有生机;李佳玥以精湛的细节刻制,勾勒出生活中的温馨片段;欧宇凡则热衷于尝试创新材质搭配,为传统版画注入新鲜血液。在“版画姐姐”的角色体验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拓印、刻制等基础技能,更在观察、设计与动手实践中,逐步建立起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太开心我们获得小小领读人称号啦!和小伙伴一起演《版画姐姐的独白》超有趣!”叶珂榆兴奋地说,“我刻版画时,摸到木头的纹路,就像在和非遗说悄悄话,每次拓印出不一样的墨色,都感觉好神奇!”

李佳玥则表示:“谢谢老师耐心教我们刻刀技巧,也谢谢‘爷爷’的陪伴。原来非遗不是老古董,而是能和我们做朋友的魔法!

欧宇凡也分享道:“以后我要带着版画故事,和更多小朋友分享阅读和创作的快乐,做非遗文化的小传人!”

“通过这次创作,孩子们对非遗文化有了全新的理解。他们发现,非遗并非遥不可及的‘老古董’,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共创的伙伴。”黄老师总结道,“回过头来再看我们的课程,目标从来不是传授技法,而是借助非遗的精神内核,让孩子们用双手,触摸属于观澜版画的文化脉络。”

读特&深圳晚报记者 曾虹

(作者:读特&深圳晚报记者 曾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