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上午,侨城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暖意融融,首场《侨城北记忆》AI写作课在此正式开讲。20位老年居民齐聚一堂,在资深媒体人丁时照与互联网技术专家黄希彤的共同指导下,解锁AI写作新技能,开启个人经历与深圳故事的“存档”之旅。

课程伊始,丁时照以自身与深圳数十载的深厚联结为切入点,带来了兼具温度与深度的分享。他以“活起来、动起来、忙起来”为核心,深入阐释了晚年记录生活的重要意义。丁时照表示,AI写作是为老年群体搭建的“表达桥梁”,能让零散的记忆、未竟的写作心愿得以落地。无论是个人从业故事、社区邻里温情,还是与深圳共成长的变迁轨迹,都能通过AI梳理成系统的文字,让无数个体的“微记忆”汇聚成深圳城市发展的“活历史”。

在技术指导环节,深耕互联网行业25年的黄希彤带来了通俗实用的AI实操教学。针对老年群体写作门槛高、记忆零散的痛点,他现场演示AI写作系统的操作:无需复杂步骤,只需口述或输入简单文字,AI便能快速将其转化为条理清晰的结构化内容,并生成完整的时间线框架。黄希彤细致讲解了核心事件提炼、文字润色等关键步骤,耐心解答居民们的疑问,帮助大家逐渐放下对AI技术的顾虑。

课程结束后,不少居民反馈收获满满。退休金融工作者彭女士坦言,在群里看到课程信息后便立刻报了名,希望借助AI记录下自己的从业经历和身边故事。随子女定居深圳的退休教师冯女士则表示:“以前在手机上写些随笔,总担心内容保存和文字打磨的问题,虽然用过豆包、Deepseek等AI工具查询信息,却从没尝试过用它们来写作。”她笑着说,来学AI写作课是想“唤醒大脑”,把日常的所思所想都记录下来。老师的分享也让她深受触动:“退休不是颓废,要振奋起来做力所能及的事,AI工具可以帮我们记录深圳变迁、社区故事和自己的经历。”

据悉,《侨城北记忆》课程采用“4场基础课+1场分享会”的公益模式,后续3场基础课将分别于11月14日下午、11月19日下午及11月21日下午举行,各场次活动内容一致,每场招募20人。若场次未满额,居民也可现场报名。目前课程报名通道持续开放,有兴趣的居民可直接前往侨城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咨询报名,借助AI为个人时光留痕,也为深圳的城市记忆增添独特光彩。
读特&深圳晚报记者 冯艺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