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全运会统筹办主任谈深港跨境赛事:为大湾区深度合作提供新范本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蔡达菁
07:5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30年前深港跨境马拉松的时候,所有证件检查、过关登记程序都是人手处理,要动用很多人力。现在我们用科技手段,运动员带一个手环就可以通过关口,完全不用停下来。”香港特区政府全运会统筹办公室主任杨德强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从人手到科技,深港跨境赛事的变化见证了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加速。

1992年,深港两地举办了历史上首届跨境马拉松,比赛以香港上水北区运动场为起点,沿青山公路到皇岗过关,在深圳绕行后以深圳体育馆作结。那时参赛者需要提前交出过关证件办理入境手续,比赛时领取一张通关卡作为身份标记,经过皇岗时将卡片放下才能过关,比赛结束后再发还证件。整个过程需要大量工作人员在关口人手点数、核验身份。

时隔30余年,第十五届全运会期间,深港再次合作举办跨境马拉松。杨德强介绍,这次赛事采用了全新的科技手段。所有运动员、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提前将证件资料交给深港两地入境处和海关,在比赛开始前进入临时查验区完成核对。赛事期间,他们只需佩戴装有GPS和RFID芯片的手环,通过关口时通过面部识别,系统自动完成身份核验,实现“无感通关”。

“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杨德强说,有了这次经验,相信对深港以及粤港澳三地以后举办其他跨境活动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从1992年需要人工收集证件、现场点数放行,到2025年佩戴智能手环“无感通关”,30年间深港合作模式的变化,折射出粤港澳大湾区从“硬联通”到“软联通”的深度融合。科技赋能不仅让跨境赛事更加高效顺畅,也为未来大湾区在商务、旅游、科研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提供新的范本。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蔡达菁)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