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喜洋洋”“乐融融”为啥招人爱

深圳特区报&读特评论员 李跃
11-12 08:5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随着第十五届全运会各项赛事逐步展开,吉祥物“喜洋洋”与“乐融融”走红网络,多款周边产品持续热销,尤其以毛绒玩偶、冰箱贴、卡牌等品类最受欢迎。

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喜洋洋”“乐融融”?吉祥物选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为原型,其圆润可爱的造型、喜庆洋溢的命名,极易激发公众的亲近感。当人们购买毛绒玩偶、收集冰箱贴时,背后是对吉祥物所传递的活力与吉祥寓意的情感共鸣。

不由得联想起北京冬奥会期间“一墩难求”的吉祥物冰墩墩。按照专业人士的说法,它的成功有两点,一是选择了熊猫这一代表和平、温暖、友谊的核心形象。二是注入了“萌文化”这个流行概念。而“喜洋洋”与“乐融融”在这方面,与冰墩墩可谓异曲同工。

其次,“喜洋洋”与“乐融融”打破了大型赛事吉祥物传统的传播范式,不少网友自发加入“接力创作”。过去,吉祥物更多是单向度的形象标识。而在社交媒体时代,一个成功的吉祥物更需要具备成为社交“话题”和“互动节点”的潜力。网友的调侃、表情包的制作、昵称的传播,本质上是一场有意味的参与式共创。网友的二次创作与趣味表达,不仅提升了吉祥物的辨识度,也拓宽了传播边界,让更多人关注到设计背后的文化理念与全运精神。

一个公共符号能否真正深入人心,关键在于它能否从单向的符号灌输转变为双向的互动,成为与公众之间的一种情感连接。十五运会吉祥物的热销,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消费动能,更让人感受到了大湾区文化的创新、包容、活力与弹性。这样一种文化生态下讲述的故事,当然会更生动。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评论员 李跃)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