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者纪连海做客“南山有约”:从北宋到南宋重现大宋风华

谢晨星
11-11 16:37
摘要

文化学者纪连海做客“南山有约”:从北宋到南宋重现大宋风华

118日,由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南山图书馆承办的“南山有约——名人名家讲座”有幸邀请到了著名文化学者、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网络智库成员、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十大名嘴”纪连海老师做客荔香公园的南山书房·弘毅阁,为读者朋友们带来《从北宋到南宋 重现大宋风华》主题分享会暨《纪连海品梦华录》《纪连海品梦梁录》新书发布会。

正值一年一度深圳读书月期间,南山暑热褪去,暴雨退场,阳光和煦,书香弥漫,作为南山区常态化的阅读文化活动,当天的弘毅阁一如往期“南山有约”一般座无虚席。

纪连海老师全程精神矍铄,妙语连珠,一段段宋史在他的“纪式幽默”中娓娓道来,令读者涵泳其间。他率先发问“如果能穿越回古代你会选择哪一段时空”,他给出的回答是宋仁宗的年代,他以“唐宋八大家中,宋六家均是在仁宗盛治时期走上仕途”为切入,说明当时的文化之昌盛。

接着他以小见大,从饮食这一小切口窥见宋朝生产力质的飞跃,他剖析了为何三餐制以及合餐制的推行,牛肉鱼肉等食材的极大丰富,烧烤(熝肉)等接近现代烹饪方式的出现,等等看似随机的现象其实是宋代生产力进步,社会富足的生动注脚。他又从衣食住行的更多方面对此加以补充:宋朝建都时因陋就简;都城人口远超当时的欧洲大城市,配套设施也更成熟;宋朝造船业稳居世界第一,等等。

随后,他将视角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娱乐,剖析了宋代市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以瓦舍勾栏为典型,当时已形成了规模化、市场化的娱乐产业。无论是吟诗作对、种花赏花的雅趣,还是女飐(女子相扑)、弄潮儿的刺激竞技,抑或是说话四家、磨喝乐泥偶等的风行,都体现了宋代市民阶层的崛起和文化的繁荣。

接着他站在宏观社会保障层面带领大家认识宋朝:官方收集天下药方、试验后推广有效药方,集中收治传染病,开设安济坊等养老院,等等举措使人均寿命大幅超越了欧洲,此外还有保障粮食的常平仓制度,保障生育率的举子仓制度,保障读书人脱产读书的制度,等等超前于时代的举措的背后,是宋朝占据当时全球约八成GDP的雄厚财力在提供着坚实的支撑。最后,他以独特视角解读了澶渊之盟,他认为澶渊之盟用较低的经济成本换取了民族团结、国家和平、社会稳定以及经济文化的恢复。

活动现场,纪连海老师与读者朋友亲切交流。有读者提问“以往主流观点认为澶渊之盟弊大于利,这与您今天的观点有所不同”,纪连海回应道:“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社会的心态也越来越平和、眼界越来越宽,正是这种大国心态的形成,让我们能够换个角度重新看待历史,现在历史教科书对澶渊之盟的评价在慢慢向积极评价转变”。纪连海老师表示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宋朝虽然在很多方面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文明高峰”,甚至当时世界最强,但依旧无法与当下的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相提并论。当被问及“宋朝辉煌的文学史中,哪位文学家对你影响最深”时,纪连海老师回答道,这其实与每个人的年龄、阅历和心态都有关系。他提到,自己年轻时更偏爱辛弃疾,但他相信,苏轼对于大多数步入社会的人而言,影响会更为深远。

《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是了解宋代的必读典籍,但毕竟年代悬隔,不仅文字诘屈难读,部分记载与其他史料也有所出入,具有一定阅读门槛。花甲之年的纪连海老师退休后仍潜心治学、笔耕不辍。在《纪连海品梦华录》和《纪连海品梦梁录》中,他用生动的语言、独到的见解、严谨的考据,为读者还原出宋代真实鲜活的社会图景,通过解构古籍中的民生细节,既拉近了大众与历史的距离,也为传统文化注入鲜活生命力,体现了一位文化学者对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当。

晶报记者 谢晨星

(作者:谢晨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