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10月23日讯(记者 童小晋)漫步在深大郁郁葱葱的林荫道上,深圳大学教授吴俊忠将自己的文学理念娓娓道来。他身着一件唐装,面容和蔼,言谈间尽显幽默与洒脱。三十余载春秋,从俄罗斯文学的雪原到南海之滨的“科技之城”,不变的是他对文学的初心。

作为深圳大学的一名老教师,同时也是深圳文艺战线的一名老兵,吴俊忠参与和见证了深圳大学的改革发展。1987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以后,吴俊忠来到深圳寻找发展机会,著名美学家胡经之先生接收他到深圳大学工作,并引领他走上了深圳文化研究的学术道路。

在20世纪80年代,深圳的新观念、新思想深深地震撼了他,这让吴俊忠最后选择了留在深圳。他说,当时深圳有三个方面很打动他。首先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新观念,其次是深圳大学有非常漂亮的校园环境,加上深圳的人际关系非常轻松,每个人都很尊重他人的隐私,虽然收入有高低,但是大家都平等地相处。
从俄罗斯文学研究到深圳文化研究,吴俊忠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在南京大学,吴俊忠的研究方向是俄罗斯语言文学,他从浩瀚的俄罗斯文学的海洋中汲取养分,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俄罗斯文学大家闪闪发亮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
来到深圳这片特区的热土之后,胡经之先生带吴俊忠到珠海参加全国特区文化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听了许多专家的发言,他一下子就对深圳文化研究产生了兴趣。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让大家能够重新地认识和理解深圳。
作为一名本土的文化学者,吴俊忠认为自己应该要能够从理论上说清楚这座城市的文化特征。“在研究过程当中,我发现深圳那些全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全新的生活方式,跟内地老城市相比起码要早10到20年。”吴俊忠满怀深情地说,“我们研究深圳文化,对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都有一定的引领和示范意义。”
早在1992年,吴俊忠就写出了关于深圳文艺创作与深圳社会变革的文章《特区社会变革的艺术观照——评深圳特区早期中短篇小说》,引发了广泛关注。此文后来被收入《圈点与追问——深圳文艺评论文选》。
“敢闯、开放、市场、人才、创新、使命、流动”这七个关键词,是吴俊忠在《读懂深圳》一书的前言中提出来的。在吴俊忠看来,创新让这个城市充满活力,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套用诗人的话说,“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开放是表明,不仅这个城市文化形态是开放的,而且人的文化心态也是开放的。“深圳不仅有众多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而且据我了解,在全国以‘人才’作为公园名称的,深圳也可能是独此一家。”吴俊忠说。

尽管已经退休,吴俊忠却从不曾停止他对世界的探索,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喜欢参观博物馆,也喜爱旅游,他用脚步去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西安、安阳等地人文景观背后的深厚内涵。此外,吴俊忠还计划未来出五本书,作为对他人生的总结。
“如果要问我,像我这么一个老人一生的经历,能够对年轻人产生什么影响的话,我会把它归纳成一句话:奋斗和创造是人生的基本内涵,享受只是奋斗和创造的副产品。”吴俊忠说。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