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劉國勳: 解析北部都會區發展新思維

11-07 11:20
摘要

文 ▏本刊記者 劉瀛

▲本刊實習記者 李楊湄可 攝

作為佔地約3萬公頃的香港未來新引擎,北部都會區在2025年施政報告中獲得了戰略優先級。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提升北都發展的決策層次,成立由他親自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並為加快北都發展訂立專項法例。該委員會下設三個工作組:“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組”、“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及“規劃及發展工作組”,旨在簡化行政流程,拆牆鬆綁,以新思維採納不同建造方法、材料和裝備等,以實現安全、省錢、省時的目標。

香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在香港經濟導報第三期“經導圓桌會”中深入剖析了北部都會區發展進程中的思維變革,並強調大學城建設對北部都會區發展的突破意義。

發展進程回顧:

公眾期待與市場現實的落差

回顧北部都會區上一階段的發展進程,劉國勳表示,參考2021年《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及2023年《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儘管目前北部都會區的整體推進程度符合預期,然而公眾仍感進程緩慢。劉國勳指出,主要問題在於目前私人市場參與度不高,市場反響不及預期。

他以2024年古洞北、粉嶺北的賣地及換地情況為例,部分私人土地因補地價偏高及平整成本等問題,最終交還政府。此外元朗南路及洪水橋的多層產業大樓專案歷經三次招標仍未成功。劉國勳指出,新發展區前期與後期的市場反應差異顯著:房地產興旺時推進迅速,市場冷卻後則明顯放緩。這一現象揭示出關鍵問題,若僅按政府預期行事,而市場認為價格或規則不合預期,發展商有權退出,將土地交還政府發展。

劉國勳強調,香港特區政府需與市場結合。北部都會區面積接近香港三分之一,若全部基建由政府出資,即便財政充裕時期亦難實現,因此發展思維轉變至關重要。

三大思維轉變:

推動北都發展的戰略轉向

劉國勳指出,2025年施政報告當中針對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思路,主要體現出三種變化:從“地價先行”轉向“產業先行”,從“監管型政府”轉向“服務型政府”,從“不干預”轉向“拼市場”。

第一,從“地價先行”轉向“產業先行”。劉國勳表示,傳統模式中,政府以土地市值及最高收益為導向,計算補價或賣地金額,追求短期財政收益最大化。但對於產業,尤其創科領域而言,初期投入巨大且回報週期長,但傳統地價模式要求企業在起步階段就承擔全部土地成本,嚴重擠佔了研發投入,將抑制產業參與意願。

劉國勳表示,將企業的啟動資金固化為不動產投資,違背了創新產業的發展規律。內地經驗表明,產業更願將資金用於研發而非資產投入。他建議,旨在以土地作為培育工具,通過產業稅收實現長遠收益,減少對房地產的依賴,建立"投資-發展-收益"的良性循環,即政府通過培育產業獲得持續稅收,改變了以往依賴一次性土地出讓收入的短期行為。

他指出,2025年施政報告提到簡化行政程序,拆牆鬆綁,促進公私營合作等種種措施皆體現出政府的發展思維正在由“地價先行”不斷向“產業先行”轉變。

目前北部都會區採取“按實補價”的落實方式,即容許發展商按實際開發規模繳付地價。“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的“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組”將會按北都各指定發展區的性質和規模,設計發展及營運模式,包括為不同產業園區度身成立一間或多間園區公司、法定或非法定專門機構,制訂公私營合作模式。研究從“價高者得”招標轉向“產業綁定”的“雙信封制”,並設計不同融資方案,包括股份制、債券、政府注資及“土地參股”等。

第二,從“監管型政府”轉向“服務型政府”。劉國勳提到,由於政府過去監管程序繁複,企業在香港經營成本較高。本次施政報告提出設立產業專案小組,提供一站式服務及單一窗口,簡化流程,提升效率。打破"一刀切"的監管模式,針對不同產業特點提供定制化服務。

同時,劉國勳表示,現時北部都會區各產業發展政策相對零散,並不利於扶持不同產業落地發展。他樂於見到特區政府推出“產業政策包”,包括產業政策如何落地,如何招商引資等, 以政策推動北部都會區的產業發展,讓企業對落地北部都會區發展政策清晰明確。

第三,從“不干預”轉向“拼市場”。劉國勳表示,香港過去強調市場公平競爭,不會對企業採取重點幫扶,對產業發展產生阻力。本次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專屬法例、直接批地等措施。劉國勳提到,這些措施在法律層面為企業提供空間,有利於提升香港產業競爭力,拆牆鬆綁有助於為加快發展建設北部都會區爭取時間。

大學城建設:

教育優勢引領北都突破發展

劉國勳表示,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期,醫療生命科技、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新能源、新材料和先進製造五大產業中哪一個能快速發展並成熟尚不確定,然而,香港擁有在國際上公認的教育優勢,而教育尤其受到土地限制。劉議員指出,如果將大學城作為北部都會區的引領項目,可率先推動發展。

劉國勳提到,香港擁有多所全球百強大學,但留學生市場份額僅占0.7%,遠低於英國的9.3%。英國憑藉留學市場支撐經濟,而香港仍有巨大增長空間。過去兩三年,非本地學生數量從5.39萬預計增至近10萬,翻倍增長。同時,中美關係背景下,越來越多內地及海外學生選擇香港作為留學首選。

北部都會區大學城規劃包括洪水橋約5公頃、牛潭尾46公頃及新界北約40公頃。時間表上,洪水橋土地明年即可使用,牛潭尾需至2028或2029年,新界北則需2030或2031年。劉國勳表示,為加速發展,應優先擴大洪水橋大學城規模,因其土地即將可用。他提到,今年的施政報告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大學城統籌建設小組”,將洪水橋規模由5公頃調整至9公頃,牛潭尾詳細設計亦增至52公頃,表明香港特區政府已關注大學城規模對人才吸引及科研帶動的作用。

劉國勳表示,在當前創科發展方向尚未完全明確之際,以大學城等優勢領域推動北都發展,是特區政府最快見效且保證成功的路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