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自行车赛连续两日举行,口岸就是赛道 无感跨境通关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蔡达菁
11-10 07:5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第十五届全运会公路自行车女子个人赛9日上午在珠海博物馆鸣枪开赛,101名运动员在全程138.7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这是继8日男子个人赛后,全运会公路自行车项目连续第二天在大湾区举行,两场赛事采用不同赛道设计和通关模式,展现了“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创新的协同办赛智慧。

8日举行的男子个人赛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境赛事,104名运动员在全程231.8公里的赛道上6次穿越粤港澳三地口岸。赛道覆盖珠海、澳门、香港及横琴,途经港珠澳大桥进入香港,经北大屿山公路抵达迪士尼乐园后折返,再经大桥前往横琴后返回珠海,创下全运会史上赛道最长、跨境次数最多的纪录。经过5小时17分05秒的角逐,山东队刘志城夺得金牌。

这场历史性赛事的成功举办,得益于粤港澳三地在通关机制上的重大创新。三地采用“通关查验前置+闭环管理”模式,出入境管理部门联动推出“一地验放,三方互认”机制,开创了“口岸就是赛道”的全新模式。

据了解,为实现“无感通关”,参赛选手赛前均完成人脸、指纹和RFID射频核验,佩戴装有芯片的“无感通关手环”,每辆自行车及车队车辆均安装定位系统。赛事进行时,粤港、粤澳分界线处架设无线射频识别系统,配合无人机、电子围栏、北斗卫星定位等技术,实现选手定位信息实时传输,确保运动员以约40公里时速快速通关,全程无需停车接受查验,真正实现“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

9日举行的女子个人赛则采用了不同的赛道设计,赛事全程138.7公里,选手从珠海博物馆出发,经26公里抵达横琴,环岛4圈共86公里后返回珠海博物馆冲线,全程在珠海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内进行,充分展现了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发展成果。上届全运会冠军香港队李思颖成功卫冕。

从“硬联通”到“软联通”,从制度衔接到规则对接,全运会公路自行车赛的成功举办,展现了粤港澳三地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深化合作的决心和能力。此次赛事中积累的“一地验放、三方互认”等实践经验,为大湾区未来在其他跨境事务的协调合作上提供了有益借鉴,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同心同向、协同共进”的新路径。

编辑 王雯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蔡达菁)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