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深入推进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 聚焦高质量发展,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多项改革成果推广全国

11-06 08:05
摘要

深圳近年来深化改革创新,厚植法治沃土,持续擦亮法治先行示范金招牌,让法治成为深圳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和亮丽名片。

11月5日上午11时许,在南山区龙井路路口,一辆蓝白相间的特殊车辆格外引人注目,车辆采用警用标志性蓝白涂装,正在路面执行“巡检”任务,对路边违停车辆进行驱离和取证,整个过程有条不紊。这就是深圳交警新上线的“智能伙伴”——多功能无人巡检车。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赖犁 摄

▲2024年6月8日,深圳市公安局在深圳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举行常态化警营开放日走进“食药环”专场活动,包括野生动物科普和普法宣教、假冒伪劣商品辨别互动、食品安全快检车及检测展示等。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赖犁 摄

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主办的2023年深圳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开放日精彩亮相。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忠 摄

深圳民法公园。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钢 摄

深圳新闻网2025年11月6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郭秦川 林清容 张燕 戚金城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使命,明确深圳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是“法治城市示范”。2021年中央依法治国委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的意见》,深圳迎来“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的战略升级。深圳近年来深化改革创新,厚植法治沃土,持续擦亮法治先行示范金招牌,让法治成为深圳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和亮丽名片。

先行示范锻造法治之城

深圳聚焦高质量发展大局,深入推进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重点改革任务,深圳法治政府建设实践持续领跑。以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与职业化建设作为重点举措,是深圳深化行政权力监督的“硬招”。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将全市复议机关精简至10家,推进复议官职业化改革,市区两级共任命百余人,率先发布行政复议工作规范地方标准,行政复议首选率从2022年的75%升至2024年的86%,近90%的复议案件在复议阶段实现案结事了。

5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开展情况。发布会上两次提到了深圳,充分肯定了深圳在打造行政执法监督码系统、探索柔性执法方式等创新探索。

深圳毗邻港澳、面向全球,是一座外向型经济城市。越来越频繁的涉外民商事活动让涉外法治建设成为刚需,迫切需要通过加快推进涉外法治建设,全力护航特区改革开放新征程。深圳率先建立涉外法治统筹协同机制,建立深圳企业海外综合服务平台;前海法院成立ADR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打造跨境法律规则衔接示范地和涉外审判优选地;深圳在全省率先开展粤港澳律师事务所合伙联营和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试点……深圳正奋力开创新局,让涉外法治建设跑出“加速度”。

深圳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蹄疾步稳、成效显著:中央依法治国办刊发专报肯定建设成效,18项经验成果被认定为“体现深圳特色、具有全国示范意义”。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破产制度突破创新等多项法治改革成果被国家部委面向全国推广。在全省开展法治考评的11个年度中,深圳历次考评均为优秀,其中7次全省第一。

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吸引人才与投资的“梧桐树”。深圳始终以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核心竞争力,真抓实干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2023年至2025年,深圳连续出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从完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推进规范文明监管执法、推进严格公正高效司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等4个方面提出具体的重点任务,已累计推出具体措施77项,推动解决经营主体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改进提升。深圳率先开展个人破产制度改革试点,就是紧扣“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核心遵循的积极探索。

深圳同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创造让人民群众安业、安居、安康、安心的良好社会环境。目前,全市校园、医院、公园等5000余个重点场所安全设施和安保力量全覆盖;全市78个街道综治中心、11个区级综治中心实现“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目标,人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40余万名群防群治力量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十四五”时期,深圳接报各类刑事治安警情年均数较“十三五”时期下降35.8%,2024年全市刑事案件发案数创近25年来最低。

全力打造国际仲裁深圳样板

“商事争议解决的质量、效率、费用及革新机制”是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成熟度评估报告》中关键衡量指标之一。国际商事仲裁以其专业、灵活、高效、保密以及能够跨境管辖与执行的特殊优势,成为目前国际商事主体最信赖和主要依靠的纠纷解决路径。

深圳国际仲裁院(下称“深国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区、市)设立的第一家仲裁机构、粤港澳地区第一家仲裁机构,“十四五”以来持续深化国际化发展、仲裁规则创新,国际公信力不断提升,深圳营商环境的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

数据显示,2024年,深国仲新受理商事仲裁案件14518宗,创历史新高,总争议金额达1422.67亿元。全年新受理涉外商事仲裁案件总争议金额达510.39亿元。

今年4月,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国际仲裁学院与White & Case律师事务所联合发布《2025年国际仲裁调查报告》,深圳首次入选最受欢迎仲裁地,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规则入选最受欢迎仲裁规则。

数读深圳法治城市示范

4年来,深圳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18项经验成果被认定为“体现深圳特色、具有全国示范意义”。

深圳在2015—2024年度中国法治政府评估中始终位居前列,其中3次全国第一。

在全省开展法治考评的11个年度中,深圳历次考评均为优秀,其中7次全省第一。

全市拥有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822个, 4年来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超25万人次,集聚近1500家律所、超2.8万名律师。

(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清容 整理)


编辑:黄春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