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男性,突发撕裂样腹痛伴休克,外院CT提示巨大腹主动脉瘤破裂!预计10分钟后转诊抵达我院!”深夜,一通急诊电话打破了医院的宁静。 听到“腹主动脉瘤破裂”几个字,所有值班人员的心瞬间绷紧。
腹主动脉瘤,被称为“人体内的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死亡率高达80%以上。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中,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团队迅速启动绿色通道,启用杂交手术室,通过多学科协作,成功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拆弹”手术。
深夜响起令人揪心的急救电话
“突发撕裂样腹痛伴休克,外院CT提示巨大腹主动脉瘤破裂!”急诊电话中的每一个字都让值班医护的心瞬间揪紧。腹主动脉瘤破裂是血管外科最凶险的疾病之一,患者往往因大出血在短时间内死亡。接到转诊通知后,血管外科住院总值班医生黄其俊立即上报,主任杨红伟迅速集结手术团队,一场生命保卫战悄然打响。
抢救室内,患者面色惨白,意识模糊,腹部膨隆如鼓,触手可及的搏动性包块仿佛一颗即将引爆的炸弹。腹主动脉是人体最粗的动脉之一,当动脉壁因老化、高血压等因素退化时,会局部膨出形成瘤体。一旦破裂,血液汹涌而出,患者很快陷入休克。
杨红伟果断下令:“启动破裂腹主动脉瘤绿色通道!血库备血!麻醉、手术室、介入导管室全员就位!”指令如军令,各部门闻令而动,扩容、升压、转运……抢救节奏快得令人窒息。

时间就是生命。在腹主动脉瘤破裂的救治中,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绿色通道的启动不仅需要速度,更需要精准的团队协作。从急诊识别到术前准备,深圳二院血管外科用多年的实战经验,为患者打通了生命的快速路。
杂交手术室里的“拆弹”攻坚战
面对基础病多、开放手术耐受性极差的患者,团队当机立断:启用杂交手术室,行腔内修复术(EVAR)!杂交手术室兼具开放手术与介入治疗功能,能根据病情灵活调整方案,是现代血管外科应对复杂病例的“利器”。在麻醉团队主任医师李嵩山的保驾护航下,患者通过加压输血、生命体征调控,勉强维持住手术机会。
手术台上,血管外科医生林晓东、余文水、邝晓鹏迅速消毒铺巾,穿刺血管,导丝在DSA精准导航下,穿越扭曲濒临崩溃的血管腔。患者的瘤体直径超过10厘米,血管扭曲严重,瘤颈极短,锚定区不足——这些因素让支架释放难度倍增。
杨红伟紧盯造影屏幕,反复调整角度,确保覆膜支架既能隔绝破口,又不影响肾动脉血流。那一刻,手术室里空气凝固,唯有监护仪的滴答声提醒着时间的流逝。

当覆膜支架成功释放,破口被完美隔绝,造影显示血流恢复通畅时,所有人才长舒一口气——“炸弹”终于被拆除!然而,战斗并未结束。患者因大量出血出现了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和腹腔高压,被转入ICU。重症团队24小时轮守,呼吸机支持、内环境精细调控、抗感染治疗……历经4天生死拉锯,患者意识逐渐转清,拔管后那句“谢谢大夫”,让所有疲惫化为感动。
8天后,患者顺利出院,一面“救死扶伤,恩重如山”的锦旗,为这场战役画上圆满句号。
读特&深圳晚报记者 林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