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信立泰”)荣获2024年度广东扶贫济困红棉奖金杯。这不仅是该企业连续第五年获此荣誉,更成为企业长期深耕公益,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注脚。
信立泰成立于1998年,2009年登陆深交所,是一家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研产销一体化的创新驱动型医药企业的创新驱动型医药企业。作为国内慢病领域龙头企业,该公司信立泰具备全链条创新药研发能力,拥有国际一流的七大研发中心与五大产业化基地,以及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慢病新药研发管线,多次入选“中国最具竞争力医药上市公司20强”,更荣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等荣誉。
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信立泰将“为人类健康提供卓越的医药产品”的企业使命与公益实践深度结合,聚焦医疗健康、捐资助学、乡村振兴三大领域,累计投入7.5亿元,以实际行动彰显企业担当。

“今年是信立泰连续第五次荣获‘广东6.30红棉杯’金杯奖,这是对我们长期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莫大鼓励,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位携手同行的合作伙伴,属于每一位心怀善念的员工。”信立泰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份荣誉既是鼓励,更是鞭策,信立泰将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实的行动,继续投身乡村振兴,为社会创造更多可持续的价值。
发挥专业优势,破解基层“看病远、用药难”困局
作为深耕心脑血管慢病领域,并向肾科、代谢等领域延伸的制药企业,信立泰最懂基层患者对优质药品与专业医疗的迫切需求,将自身研发与生产优势转化为公益动能,将药品捐赠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精准对接欠发达地区医疗需求,确保“捐药品”与“捐知识、捐服务”同步到位,让健康红利真正惠及基层群众。
2024年,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信立泰资助超过2000万元药物,联合深圳市慈善会等多家机构,共同开展综合性医疗健康公益项目,持续助力基层医疗事业发展,惠及全国12个省份的10多万人。特别是深圳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的地区,包括广东梅州、河源,广西隆安、新疆喀什、四川旺苍、西藏等欠发达地区,通过定期义诊、药品捐赠等公益活动,缓解患者医疗负担,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改善当地医疗资源。
针对慢性病患者长期治疗的经济压力,信立泰还联合叶澄海慈善基金会,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信起点——心脑血管患者药品援助公益”、“恩那罗——肾性贫血患者公益捐赠”专项药品援助项目,针对符合条件的心脑血管疾病及肾性贫血患者,给予无偿捐赠药品,有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有力保障患者获得及时规范治疗。
捐资助学赋能,厚植人才培养沃土
创新的核心在人才,发展的根本在教育。信立泰将捐资助学作为公益事业的重要支柱,持续为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注入动力。
2024 年,该公司及创始人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尤为亮眼:3月,向南科大捐赠100万元支持生命科学学院发展,为基础医学研究夯实基础。5月,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500万股信立泰股票(目前市值约3亿元),专项支持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的筹建与运行,为全球治理研究培养高端人才;深圳大学建校40周年之际,捐赠5000万元助力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推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育;9 月,向深圳医学科学院捐资200万元,支持深圳生物医药科研院所的建设及人才培养。

从顶尖高校到科研院所,信立泰的捐资并非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基于自身产业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战略布局,通过支持高校开展医药领域前沿研究、设立人才培养基金,公司既为行业储备了专业力量,也为自身创新研发构建了长期人才储备池,实现了 “公益赋能教育,教育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

政企社联动,构建可持续公益新生态
信立泰的公益实践并非“单点发力”,而是通过政企联动、跨界合作,打造“可复制、可度量、可持续”的公益模式。在项目推进中,公司积极对接广东省乡村振兴局、深圳市民政局等政府部门,借助其资源协调与属地管理优势,让公益举措精准落地。
在广东五华县开展大型爱心义诊、援建兴中村卫生站及文化广场时,信立泰与当地政府建立高效协作机制,确保医疗资源与民生需求无缝对接,既提升了项目公信力,也扩大了覆盖范围。

面对突发灾害,信立泰同样快速响应。2024 年 6 月梅州水灾时,信立泰紧急调拨价值 100万元的医疗物资支援救灾。同时,信立泰还与广东省教育基金会、深圳市慈善会、叶澄海慈善基金会以及部分高校的教育基金会等公益组织深度合作,整合多方资源,积极探索企业、机构与政府多方联动的创新模式,共同推进多项公益实践,持续提升公益效益与社会价值。

信立泰方面表示,聚焦医疗健康、捐资助学、乡村振兴三大领域,信立泰积极探索与企业核心能力深度融合的公益路径,后续计划每年在全国及社区定期开展“高血压健康宣传及义诊活动”,树立“信立泰”作为中国高血压领域的创新者、领导者的品牌影响力。未来,不仅注重资金与物资的捐赠结合方式更致力于发挥自身技术、人才与平台优势,推动公益项目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构建“可持续、可复制、可度量”的公益新模式。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吴向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