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电影的时代对话:梁晓声、王干南山开展对谈

李福莹
11-03 20:53
摘要

文学与电影的时代对话:梁晓声、王干南山开展对谈

11月1日下午3点,第二届“阅读新主张 光影映书香”南山区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第二期在深圳书城南山城举行。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与文学评论家王干出席活动,围绕影视行业发展、文学创作初心、时代文化变迁等内容展开热烈交流。

梁晓声:从北影厂走来的“影视全才”,见证中国影视四十年

梁晓声以自身经历为切入点,生动还原了中国影视行业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今天的发展轨迹。他回忆起自己被分配至北京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正宗的电影人”的经历,在那里,他不仅参与编剧、编辑工作,还担任客串演员,后续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厂长,全方位深耕影视领域。

“北影厂是中国影视的‘名门’,那里有太多行业前辈的故事。”梁晓声动情分享,当年在北影厂工作时,他与水华、谢铁骊等中国新电影的“坐标式”导演共事,见证了《骆驼祥子》《边城》等经典影片的诞生过程。他提到当时影视创作的“艰辛与坚守”:年轻导演拍电影时,胶片成本严苛受限,大导演最多能拍5条,年轻导演只能拍3条,而正是这样的条件,磨砺出一代影视人的专业精神。

谈及个人创作,梁晓声强调“人物是创作的核心”。他坦言,北影厂老导演们常说的“人物还是人”,彻底影响了自己的文学与影视创作逻辑——“如果头脑中没有清晰、鲜活的人物形象,我绝不会轻易下笔”。他以《今夜有暴风雪》《神奇的土地》等早期作品为例,讲述如何通过刻画时代浪潮中的普通人,让作品拥有跨越时空的感染力;而前两年爆火的电视剧《人世间》,更是他年过七旬后,依然坚持以人物为核心的创作结晶,最终斩获茅盾文学奖,成为现象级作品。

王干:解读“中国影视两小时现象”,剖析文化传播新路径

作为著名作家和评论家,王干从文学评论与影视观察的视角,补充了对中国影视行业的独到见解。他指出“中国影视的梁晓声现象”这一全新概念,一是时间跨度长,40多年间,梁晓声作为作家和编剧持续产出好作品;二是精品数量多,从《今夜有暴风雪》到《人世间》,梁晓声的作品始终保持高水准。

王干形容梁晓声是一颗“恒星”,40多年来始终与影视紧密相连。“他从北影厂12年的工作经历,到离开后仍以文学滋养影视,这种‘如影随形’的状态,在当代作家中极为罕见。

针对当下短视频对影视行业的影响,王干分析道:“早期电影的核心功能是‘提供景观’,人们通过电影看风景、看异域生活;如今抖音等短视频继承了这一功能,以‘奇景奇观、奇人奇事’吸引用户,但也导致电影的景观功能被分流。”不过他也肯定了短视频的文化传播价值:“中国功夫、二胡、唢呐等通过抖音走向世界,老外为之震惊,这说明娱乐化的传播方式,能让传统文化更易被接受,这是新时代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读者提问:聚焦文学未来,畅谈创作新可能

互动环节中,针对读者“与书本渐远时代,文学未来走向”的提问,梁晓声回应:中国文学因庞大人口基数与民间创作活力,成为世界宏大文学现象之一。

他提到,在他前往各地调研时,一场简单活动便有200多位普通人参与创作,“这种全民参与创作的氛围,在全世界都较为罕见”。他进一步举例说明,人民日报曾安排他与“素人作家”交流,一位74岁女士靠小红书写作出书,北京退休工人的故事被导演看中筹拍剧;我国还有独特的人数众多的网络作家,印证了文学与普通创作者是深度结合的。

梁晓声称,写作是普通人表达自我、缓解压力的途径,文学未来在于多元共生,大众创作会让文学保持鲜活生命力。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学与影视的跨界对话,更是一次“时代记忆的梳理”——从北影厂的胶片岁月,到短视频时代的文化传播,两位嘉宾用真诚的分享,让观众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与时代的温度。第二届“阅读新主张 光影映书香”南山区全民阅读系列活动还将于11月举办两场活动,计划邀请胡野秋等文化学者主讲,为南山区持续激发全民阅读热情,共建书香社会。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作者:李福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