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筑梦 港中大(深圳)基础教育集团“科技英苗培养计划”第二期启动

11-03 18:08
摘要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基础教育集团)“首届科技英苗培养计划成果交流暨第二期启动仪式”举办,活动现场,一群中学生自信地向来宾展示他们的科研成果。

深圳新闻网2025年11月3日讯(记者 王茜)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基础教育集团)“首届科技英苗培养计划成果交流暨第二期启动仪式”举办,活动现场,一群中学生自信地向来宾展示他们的科研成果。

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顶尖科研资源,2024年11月,基础教育集团首期“科技英苗培养计划”正式启动,共有19位来自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数据科学等前沿领域的教授学者,与集团五所附属学校的中小学生结对,通过大学提供的实验室资源及导师指导,以课题研究、项目实践等方式,开展大中小学协同的科学教育实践,让学生在早期阶段就接受科学的启蒙,逐步塑造科研自信和科学的思维模式。

一年来,各位学员在导师指导下,以知识铺垫、科学体验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走进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普教育基地,完成了一系列科学与工程项目。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卢国师在本次活动上介绍,基础教育集团与大学围绕人才贯通培养、人工智能科教等项目,落地了一系列的精品活动与特色课程,将大学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中小学科普教育课程,致力于培养兼具科学素养、探索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时代新人,彰显大学“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的办学使命。

基础教育集团总校长裘建浩在活动致辞中勉励学员珍惜机会,勇于走出舒适圈,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创”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提升团队协作的格局、培养担当未来的责任。

实验室“搬”进课堂,中学生玩转尖端科技

“看!我们的传感器‘活’了,它能监测呼吸,未来或许能用在智能医疗领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知新学校的一名中学生,激动地指着检测屏幕上跳跃的数据。他手中那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柔性硅胶传感器,正随着他指尖的轻压,精准地捕捉着每一次微小的压力变化。

道远学校孙昊导师的课堂上,学生们被一项名为“芯片上的实验室”的微流控技术深深吸引。他们分组协作,小心翼翼地将墨水注入比头发丝还细的微通道中。“快看!墨水精准地走出了‘CUHK’的图案。”同学们兴奋地围在一起,通过对比不同流道宽度下的流速差异,直观理解了流体力学原理。

在彩田学校,周立广导师团队的“水陆空机器人绘梦之旅”让科技与创意碰撞出火花。学生从认识无人船、无人机开始,通过实物模型和户外实操,理解无人帆船逆风航行、无人机稳定悬停的原理。随后,他们动手用珍珠棉制作船体,以强磁铁拼接模块化“无限舰队”,甚至为船模加装环保回收装置,用于清理水面垃圾。更有趣的是,他们还借助AI绘画,将脑海中天马行空的“未来机器人”变成了绚丽的数字艺术作品,梦想就此跃然纸上。

感悟科学之美,更多“英苗”将启程

据悉,第二期“科技英苗培养计划”,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22名导师率领55位成员组成,共有20支导师团队,即将带领281名集团学子,开启新一段激动人心的科学探索之旅。

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龙岗教育集团副校长史定海介绍,该计划构建了“大学-研究院-企业-附属学校”教联体协同平台,推动科技资源向基础教育转化;形成了“导师引领-课题驱动-实践赋能”的培养路径,有效激发了学生创新潜能;建立起“认知-思维-价值”相融合的全新育人范式,助力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长为积极的问题解决者。

随着第二期计划的正式启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将继续深化与大学的协同合作,完善早期人才发现与培养机制,让更多“科技英苗”在科创沃土中茁壮成长。

(本文图片由学校提供)

记者:王茜 审核:叶梅 校对:马丹 责任编辑:刘晓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